本病又称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arvovirases)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引起狐貉高热、出血性胃肠炎、心肌炎、肝炎和腹泻。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幼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多呈暴发性经过。
犬细小病毒具有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主要特性。直径为23-28毫微米的球型粒子,呈20面体对称。核酸型为DNA。无囊膜,病毒衣壳由32个长3-4毫微米的壳粒组成。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56-60℃存活60分钟,在PH3-9稳定,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福尔马林,漂白粉、紫外线敏感。病毒在40℃,22℃,25℃条件下能凝集猪和恒问猴的红细胞,此特点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貉、犬、狐等犬科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病貉、犬、狐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传播,直接或间接传染。
病兽在发热期和症状明显期不断向外界排毒,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饮食用具传染给健康兽,引起本病的蔓延。配种、串笼与健康兽直接接触,更易造成传染。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但以7-9月份多发。幼兽的发病率高于成兽,如果防治不当可连续几年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达40-%。
自然感染潜伏期5-14天。病程一般为15-25天。前驱病状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卧于小室内,体温升高至40-41.5℃。鼻镜干燥、食欲锐减或食欲废绝,渴欲增强,两眼无神,反应迟钝。初期眼角有少量浆性分灰白色,甚至脓性眼眵,眼周皮肤浸润,肿胀。严重者眼球下陷,眼睑粘连,失明。
常被误诊为犬瘟热。典型症状为剧烈腹泻。
初期粪便稀软,呈黄色,灰白色,进而为水样便,呈黄色、灰色、绿色,并有恶臭气味。其中混有粘液,气泡和脱落肠粘膜,进一步发展呈脓性血便,呈粉红色或暗红色以至煤焦油状。后期尿呈粘稠茶色。
病后期消瘦衰竭,被毛蓬乱,脱水严重,肛门失禁。此时体温下降,卧于笼中不起,麻痹、痉挛死亡。死前常见腹部膨胀,口鼻流淡红血水。有的仔兽和成兽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兽尸极度消瘦,眼球下陷,结膜发绀,主要病变在胃肠。小肠外观呈鲜红色“血肠”变化,内容物血样。有的外观黑色,内容物呈煤焦油状。肠粘膜卡它性,出血性炎症状。严重部位肠粘膜脱落,肠壁菲薄。有的病例全肠道弥慢性出血,以空肠、回肠出血明显。胃容积增大,胃壁变薄,内容物为淡红色或红褐色液体,胃粘膜充血,淤血,部分脱落,有溃疡灶,肠系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呈淡红色。肝脏肿大,呈暗红色,有散在的黄色变性病灶。胆汁充盈,呈绿色。急性死亡的心肌内膜有灰白色或黄色变性病灶。心包积液。
病理组织检查,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核内和细胞浆内有包涵体。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高热,顽固性腹泻,出血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变化。仔兽发病率高于成年兽。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等可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实验室检查。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