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晴湖北省医院
审核:刘欢
都说爱情是一杯穿肠毒药,一旦饮下,便能叫人生不得、死不得,藕断丝连、欲罢不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有如此多世人前赴后继呢?原因很简单呀,因为爱情是一杯加了“蜜”的毒药。而在这炎炎夏日里,有一种东西就像爱情一样,以她诱人的色彩挑动你的视觉神经,以她甜蜜蜜的口感挑逗你的味蕾,她浑身散发着透心的清凉,直叫你想要拥她入怀。哈哈,聪明的你别想歪了哦!她就是“冷饮”。
冷饮在古时被称为“冰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因当时收藏冰非常不易,至唐代诞生人造冰之前,能享用冰的人可谓屈指可数。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冷饮已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寻常事物。进入盛夏,街边冷饮小摊如雨后春笋般呼呼地冒出来。各色冷饮经过大师的手,加入各种调料,秒变口感丰富的液体诱惑。
骄阳似火的夏日,这冰冰凉凉的冷饮,饮一杯多清凉,多惬意,满满都是粉红色的回忆啊,为什么被称作是穿肠的毒药呢?是啊,为什么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几个新闻事件。
事件一、冷饮导致急性胃肠炎,引发抽搐
事件二、冷饮导致胃肠疾病,引发胃痉挛热痉挛
事件三、冷饮导致头痛、消化道出血
以上截取的只是冷饮伤人事件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每年夏季高温时节,因进食冷饮导致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就会猛增,尤其是儿童腹泻患者明显增多。那么,冷饮这杯“糖衣炮弹”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冷饮是典型的高热量、低营养食品,其主要成分是糖,还包含了反式脂肪酸、人工色素以及多种食品添加剂,而其它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却非常少。因此,过多的摄入冷饮,只会使我们人体必需营养素越来越缺乏,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肥胖,导致我们步入亚健康状态,甚至患上某些内分泌失调疾病。
其次,如果你禁不住冰凉的诱惑暴饮一顿,那么,冷饮穿肠过回应你的就不仅仅是“腹痛、腹泻”这么简单了。其最显而易见的危害,是伤肠,过量的冷饮会降低胃内的温度,引起消化道肌肉的痉挛,减低胃内消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减缓胃肠蠕动,可能导致肠梗阻、胃肠溃疡、肠坏死、肠穿孔、肠管破裂而危及生命。食用大量的冷饮,心脏受到来自食道和胃的冷刺激,会引起冠状动脉缺血痉挛,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冷饮还能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诱发头痛,伤及大脑。有高血压的朋友更是要注意了,血管在一冷一热的刺激下引起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大波动,易诱发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等疾病。
最后,冷饮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肠道感染患者急剧骤增。梁骏等在《西式快餐连锁店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中报道冷饮合格率为84.38%。张月等对百色城区个体饮料店冷饮样品的调查中合格率仅为72.43%,冷饮样品调查发现,细菌污染种类很多,特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污染了食品后,易引起胃肠炎和消化道的疾病。沈瑛等对冷饮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造成冷饮原料污染原因可能是由于生产、加工时操作人员卫生意识普遍较低,手拿原料或物品后未及时清洁、出现交叉感染,另制作饮料所用的容器清洗不干净,有残留诱发细菌生长。夏季天气湿热,利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加上人们喜吃生冷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所污染的水和食物,经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散发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坏,导致肠道感染。
如此看来,冷饮这杯“糖衣炮弹”对人类的杀伤力还是挺大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毒药”哦,既然是“毒药”,那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吃了呢?非也,冷饮在酷暑季节的确是一剂消暑的“良药”,只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那就要看你如何掌握“火候”了。
首先,冷饮虽是消暑的“良药”,但也并非人人适合,拥有下列疾患者应禁食或少食,请对号入座:糖尿病患者、龋齿、牙本质过敏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患者、缺钙患者、肾病患者、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患者、肥胖患者、婴幼儿、老年人。
如果你很幸运,以上疾患都没有,那是不是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呢?NO,NO,NO,小编还要提醒大家,进食冷饮,还需避开以下几个时间哦,饭前饭后、酒后、大汗后、剧烈运动后,另外吃冷饮过后不能立即喝水或是吃水果,容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可选在饭后30分钟或午睡后喝为宜,带冰冷饮宜下午3点左右喝为好,此时人体阳气最旺,不易伤害人体。
啰嗦了这么多,炎炎夏日,你究竟要不要饮下这杯穿肠的“毒药”呢?
参考文献
[1]梁骏,李意兰,邓小冰,等.西式快餐连锁店食品卫生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
[2]张月,刘艳奎,冉义芬,李秋利,刘小翡,梁良晨,张榕,覃丽娜,汤丽霞.百色城区饮品店生产各种饮料细菌污染的调查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37(1):-
[3]沈瑛,杨正林.嘉兴市秀洲区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1(9):-
图文:朱迪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