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抽血困难、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低温冷冻(-20~-25℃)等均可引起溶血。溶血标本离心后肉眼可见,溶血越严重红色越明显。
常见的生化检验项目
主要包括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离子等。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血钾(K+)、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等。
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是检验标本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为了了解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本文对20份非溶血、溶血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溶血血清ALT、AST、LDH、K+、CHO测定结果明显高于正常血清(P0.05)。ALP的活性随溶血而降低(P0.05)。溶血对BUN、Cr、TG、GLU、UA测定结果影响较小,与正常血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实验结果表明,标本溶血后酶浓度的变化极为显著,酶对标本的要求比其他生化检验项目的要求都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标本溶血后不适宜再对酶类进行测定。另外血清K+受溶血后影响较大,CHO其次。而溶血对蛋白类、Na+、Cl-、Ca2+、TG、GLU、BUN、Cr、UA等的影响十分有限。以上结果表明,样本溶血几乎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无论是临床护士、医生及检验工作者均应对样本溶血问题足够重视。
溶血对结果影响的原因
●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细胞内含量高的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得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由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使测定结果下降。
●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使吸光度产生较大误差。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颜色接近时发生正干扰,而与有色物质的颜色相差较远时产生负干扰;溶血标本中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试剂中的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为黄色的高铁血红素,对两点比色法造成干扰。
●在血清总胆固醇CHODPAP终点法中,血清Hb高于2g/L时会引起正干扰;在磷的测定中,溶血标本中红细胞内磷酸酯被水解,使无机磷增加。
预防溶血
●严把一次性注射器及试管的质量关,选择正规的进货渠道。
●掌握采集血液标本的正确方法(如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分钟)。
●在血液标本的运输过程中,防止过度振荡而发生溶血。
●标本离心时,速度不宜过快。
溶血标本应对措施
了解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对检验医师减少失误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应重新采集标本;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或提示。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使用,检查血清标本外观有否溶血已成为检验前质控的重要一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