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长个的开关藏在哪

  最近,长腿欧巴和女神们可谓是风靡了大街小巷,不少辣妈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像欧巴和女神那样个高、腿长。生命君虽然还是未婚青年一枚,但也十分愿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今天生命君就请专家们告诉你,长个的开关藏在哪,觉得有用就请狠狠收藏吧!

一、长个的开关藏在哪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长高,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身高?《生命时报》记者为您揭开,人体长个的开关到底藏在哪。

  “身高俗语”有道理吗

  “国人身高节节蹿升,最主要是大家的营养越来越好了。”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说,全世界范围内的身高增加也是这个原因。除此之外,身高还受遗传、疾病等多方面影响。一直以来,百姓中流传着很多和身高相关的俗语,从中也能透视出一些身高秘密。

  “三岁定身高”。伍学焱表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人一生中,有两个“长个”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刚出生时人大概在50厘米左右,一岁时长到75厘米,以后每年长5厘米左右,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岁前长成的。第二个是青春期发育前,这个阶段一年可长8—10厘米。接下来,就是青春发育时的猛烈一跳,这一跳因人而异,大部分男孩能长30厘米左右,女孩长25厘米左右。

  “二十三蹿一蹿”。伍学焱告诉记者,过去由于营养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长停滞,到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所以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二十三蹿一蹿”的现象。其实,人到十五六岁后就不会再长个了。医院对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男孩到18岁、女孩到16岁以后,骨骺已基本闭合,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

  “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伍学焱表示,这是一种误传。而且决定身高的因素35%来自爸爸,35%来自妈妈,其余30%则与营养、运动等因素有关。

  “早长晚长都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医院内分泌科潘慧教授表示,不论男女,判定儿童矮小都有一条黄金分界线,那就是4岁。这时人体内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从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长得过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辆还没加满油,就抢先冲出起跑线的车,开始可能领先,但不久就会因为动力不足中途抛锚,最终被别的车赶上。伍学焱告诉记者,早熟的儿童可能提前一年进入青春期,成年后的身高就会少6厘米。

  “越老越抽抽”。人过了50岁,身高就会走下坡路。其实,中老年人经常测量身高,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评定衰老程度。美国克利夫兰专业女性健康中心主任霍利·萨克博士称,人在21岁时身高达到最高值。21岁之后每年应测一次身高,如果身高比21岁时矮了3.8厘米,应该立即检查骨骼密度。发表在英国《内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在20年间身高降低3厘米或更多,老年男性因突发心脏病死亡的几率更高。

  到底什么决定身高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身高是“天生的”,其实,决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遗传,还包括内分泌、营养代谢、心理、睡眠、运动等很多方面。武学焱列出了决定人体身高的排行榜。

  第一名:遗传。据研究,人的最终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告诉记者,确实有一个预测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儿童靶身高):儿子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女儿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响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在生活中也有父母都不高,儿女却“出类拔萃”的情况。

  第二名:营养。身高是由营养“堆砌”起来的,而蛋白质是人体主要的“建筑材料”。即使拥有再好的遗传基因,如果营养不良,个子也不会长高。此外,“精神营养”也会决定孩子的个头。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

  第三名:正常发育。以下几大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骼发育早,但闭合也会提前,最终身高会低于正常发育的孩子。缺觉:睡眠不足,对身高有重要影响。姿势: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读、写的正确姿势,习惯性地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

  第四名:疾病。像慢性胃肠炎、心脏病等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疾病,会使得孩子的身体营养不够,身高无法正常生长。还有一些疾病会直接影响身高,如甲状腺、脑垂体功能低下等。

  第五名:地域、气候。南北方人的身高确实存在差异。北方气候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新陈代谢慢,大多发育时间较晚,基础身高较高,所以身材高大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因为气候温暖或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快,大多青春期发育较早,基础身高低,所以身材会矮小一些。季节也会影响人“长个”。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发现:儿童生长速度,在5月份最快,10月份最慢,所以在5月前后应供给孩子足够的营养。

  吃好睡好才能长个

  如果父母不高,如何创造后天的条件来弥补先天不足呢?几位专家建议,要想抓住18岁前这个生长的“黄金季节”,建议从营养、运动、睡眠等方面下工夫。

  蛋白质、矿物质不能缺。10—13岁的青少年,每天需要蛋白质70克,13—18岁需要80克,每天一杯奶是增高的秘诀。矿物质中,一定不能缺了钙、磷、锌。还要注意给小胖孩减肥,过胖也会影响身高。

  每天必须户外活动1小时。婴幼儿可做主动或被动体操;学龄儿童可做向上跳的运动,如跳皮筋、踢毽和各种球类;青少年可做跳高等弹跳运动及全身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等。而举重、杠铃、铅球、铁饼等负重训练,18岁前最好别练。

  10点前睡觉。生长激素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达高峰。3—6岁儿童要每天睡10—12小时;小学生、初中生9—10小时;高中生每天8—9小时。为了尽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最好让孩子晚上10点之前入睡。

  尽量少蹲着。蹲着玩会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骨骼向外弯曲。坐椅子上时让后背靠紧椅子背,这样的姿势有利于脊柱保持挺直。

  衣袜宽松点。衣服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紧紧箍住脚踝、穿脱都困难的袜子,会影响腿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长高。

  每两个月量次身高。一般来说,孩子每年的生长速率低于4厘米,与同龄孩子的差距逐渐拉大时,你就要多加留意了,应及早带孩子到儿科内分泌专科咨询检查。

  别迷信增高补品。现在所谓增高助长的医保用品“遍地开花”,千万不可盲目使用,如果骨龄已经成熟,用了也不会有效果,如果还处于青春发育期,滥用这些保健药物可能导致性早熟,反而不利于长高。

二、身高记录本,孩子必须有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大个儿,却不知道科学的增高方法。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郑意楠提醒,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热衷于写亲子博客,记下孩子的童言稚语、放上宝宝的最新靓照,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没有及时记录下孩子的身高、体重。父母们要做个有心人,从今天起,给孩子做个身高记录本,监测他们的生长速度。

  要想正确记录身高、反应孩子的生长曲线,正确的测量方法是家长们应首先掌握的。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母们都是自己在家里给孩子测量身高。不少家长认为,测身高很简单,站身高尺下一量,读个数值就是了,还有的直接拉出卷尺量。其实,这些方法测得的数值往往有较大误差,难以反映出孩子真实的身高。

  对于3岁以下与3岁以上的孩子,测量方法应有所不同。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采用卧位测量长度,并要脱去鞋袜。让宝宝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父母用手轻轻固定他的头部,使其接触头板,宝宝脸朝上,两耳在一水平线上,然后读取数值。3岁以上的孩子测量身高时,应先脱去鞋袜、帽子等,取立正姿势站好,两眼视线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向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移动,直到板底与头颅顶点恰好接触。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读取数值。

  测量完身高后就要记录数值,从长期来看,给孩子建立一个完整、详尽的生长档案非常重要,它能及时反映出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不妨每3~6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并在记录本上相应的横轴、竖轴位置交叉画一个点。这样,在多次记录之后即可连成曲线,这便是孩子的生长曲线。如果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会一直沿着这样的曲线来长个,直至父母的遗传身高。当然,医院进行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

  那么,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生长速度才是正常的?父母该如何根据测得的数据来帮孩子监测?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宝宝,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3岁增长8~10厘米,3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增长幅度约为5~8厘米。

  生长速度是否正常是从年身高增长速度来看的:如果0~3岁的孩子低于上述正常速率的70%,3岁以后至青春发育前期,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4厘米,都属于“缓慢一族”,一定要尽快去矮小门诊就诊。一般来说,男孩在18岁后、女孩在14岁左右,就停止长高了,不过,关键还是要看骨龄和骨骼是否闭合。

三、亚洲人想方设法长个子

  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青少年身高在近10年内都有显著地增加,他们是如何让孩子迅速长高的呢?请看《生命时报》驻外记者发回的报道。

  韩国

  孩子长高7个秘诀

  在近几年统计的世界各国17岁青年身高列表中,韩国、日本和中国男子的平均身高分别是.3厘米、.7厘米和.7厘米;女子分别为厘米、.8厘米和.6厘米。也就是说,韩国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已经超过了日本和中国。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儿童的体质发育,早在10年前,就提出要“让每个孩子多长高5厘米”。据韩国首席小儿科权威金永勋介绍,医院的妇产科病房里,每位新妈妈在宝宝出生后,都会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比如,孩子哪个年龄段属于快速生长期,什么是“生长板”(编者注:医学上称之为骨骺)等等。

  另外,新妈妈出院时候都会得到一本手册,手册是由韩国营养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儿童心理等学科的专家共同编写的,旨在指导孩子成长得更健康,其中以下内容与“长个”很有关系:

  10点前入睡,夜里不要喂奶。儿童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入睡后1—4小时内达到高峰,因此小孩子最好在晚上10点前上床。由于喂奶会打扰宝宝的睡眠,因此从出生4个月起、最晚到8个月之前,就要停止夜间哺乳。此外,如果宝宝入睡与起床的时间相对固定,形成稳定的睡眠周期,生长激素的分泌时间还会延长。

  从小养成正确姿势。金永勋教授指出,如果儿童坐立行走的姿势不正确,将会给生长板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骨骼生长异常。生长板主要存在于儿童骨骼的末端,是儿童长高的基础。在生长期内,生长板呈“开放”状态,而随着生长板先后闭合,孩子的生长过程就逐渐终止。为了避免不当的姿势影响到生长板的发育,妈妈要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的姿势,并予以纠正。

  尽可能地坐椅子。蹲在地板上玩会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骨骼向外弯曲,此时应改用双腿伸直的坐姿。当然,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坐姿还是坐在椅子上,并让后背靠紧椅子背,这样的姿势有利于脊柱保持挺直。

  避免穿过紧的衣服及袜子。对孩子来说,衣服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特别是紧紧箍住脚踝、穿脱都困难的袜子,会影响整个腿部的血液循环,不利于宝宝长高。

  没事爬爬小坡。在住家附近找一条20—30米长,坡度为15度左右的坡道,平时带可带宝宝多去爬一爬。上坡时,应该让宝宝全身放松慢慢地行进,下来时可以一路小跑下山。经常这样运动,对刺激生长板非常有效。

  指压经穴法刺激生长点。刺激骨骼之间的软骨部分,能够促进生长发育。因为刺激这些部位,可以使形成骨骼的营养成分的运输更加活跃,进而促进骨骼生长。

  每天笑每天长。孩子精神状态不同,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也不同。愉快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要比不高兴时多出10%左右。因此妈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尽量让孩子感到身心愉快。(生命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李宗阳)

  新加坡

  一周3堂体育课

  在新加坡生活过的人都会很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非常重视运动。

  在新加坡的学校里,体育课是雷打不动的,从不会因学习紧张而取消体育课。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每天就必须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风雨无阻。“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也是为了在0—3岁这个骨骼快速生长期里,增加孩子的有效运动时间,从而促进他们骨骼的生长和发育。”一家私立幼儿园的保健医生吴女士对记者说。

  在中小学里,体育活动很丰富,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体育兴趣小组,如足球、篮球、排球、跑步等,下午下课后,兴趣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运动两个小时之后再回家。目前在新加坡德明中学读中二的翰霖同学向记者介绍说,学校里1星期有3节体育课,每节课30分钟,课上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跳高等。(生命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陈欣)

  日本

  每顿早餐都有鱼

  据日本文部省统计,年到间,日本青少年身高增长了2.8厘米(男)和2.5厘米(女),被西方学者誉为“人类体质发展奇迹”。

  日本生理学家石河利宽教授认为,身高是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最显而易见的、最敏感的指标。石河利宽教授分析认为,日本人身高增长加速的首要原因是重视营养均衡,“这是一场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膳食结构改革,它包括了重视早餐;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面推广“课间奶”;向主妇宣传每人每天摄入的膳食品种不得少于30种等多项细致入微的内容。”石河利宽教授对记者说。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记者到日本朋友正雄家做客,并在他家住了一天。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他家的早餐。其显著特点是量少品种多,一个木制的早餐托盘里摆着:生鸡蛋一个、银鳕鱼一小块、熏圆腿两片、海虾两只、紫菜两片、酱菜少许、话梅一只、汤半小碗、米饭一两半。小半碗的汤里,也有虾米、红肠、粉皮、鸡毛菜等五六样东西。“我从小就是吃这样的早餐长大的,现在我儿子依然这样吃。”正雄对记者说。在日本,许多家庭里的早餐都和他家的差不多。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人就有意识让食物的种类尽量丰富,增加小米、玉米和小麦的摄入。并在早餐中保证银鳕鱼的摄入,银鳕鱼中含有的蛋白质如球蛋白、白蛋白,及各种氨基酸,其比值和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量非常相近。同时,日本学生每天雷打不动要喝一杯“课间奶”。每天早上10点左右,全日本从幼儿园到初三年级的孩子,都会喝到一杯新鲜的牛奶,年龄不同喝得量不同,从毫升到毫升不等。(生命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林雪原)

  以上为《生命时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来源。

赞赏

长按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石家庄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bl/1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