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学
近年来有用口服 轮状病毒抗体治疗,在少数免疫缺陷病人伴慢性 轮状病毒性肠炎者用后能减轻症状,促使恢复
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故命为“ 轮状病毒”病毒颗粒含双股rna,直径70nm,也有呈直径为55nm的缺损病毒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g组,最近又发现副 轮状病毒首先发现的是a组,b组轮状病毒在中国发现,c组首先于1988年在日本发现a、b、g三组能引起人畜共患病,其他组主要引起动物腹泻,少数感染人群
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及粪便电镜检查,或测抗原婴幼儿发病季节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潜伏期约2~3天,大多症状较轻,少数婴儿有严重甚至致死表现主要症状为水样泻,大使每日10~20次,伴呕吐部份有发热、腹胀半数左右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或伴电解质紊乱病程一般5~7天,也可在10天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 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对症及支持疗法轻度失水予以口服补液,中、重度失水伴电解质紊乱则静脉补液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服每一立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轮状病毒(rotav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但对正常儿童及婴儿患病后口服未见效果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
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症较轻,但在老年人中有发生重型腹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