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门诊班,意味着忙得不亦乐乎。相比较手术室内规律的工作流程,门诊麻醉就有很大变数。病人体质、病情多样化不说,还有很多医疗之外的因素掺杂其中。也就是说,门诊麻醉不是谁都能去的,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门诊病人大多是来检查的病人,因此她们的检查往往是不全面的。这很容易理解,人家就是来检查身体的,某些项目还没有做检查或者人家就不想做那些检查,你就没办法强行要求人家去做。另外,从客观上来说,很多病人来得突然,确实来不及做一些出结果比较慢的检查。面对这样特殊的情况,负责门诊麻醉的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出现。在外界看来,门诊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就完了。实际上,这一针不简单。打之前,麻醉医生要通过仅有的检查和仅有的沟通时间去掌握病人更多的信息。病人既往体质、各种病史甚至一些日常口服药等情况,都可能增加门诊麻醉的风险。比如,病人有高血压并且吃了降压药,但如果她否认高血压或者忘记和医生说了、医生也忘记问了,很有可能在麻醉期间发生严重的低血压。而一旦出现异常的低血压,麻醉医生将无从判断。一旦低血压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导致某些器官缺血性损害或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对门诊麻醉轻视的现象,不仅在广大老百姓中极为普遍,就连在医疗界也是十分普遍。医院的医护同行,有时候给我们麻醉科打张口闭口,就是“帮忙打一针呗”。每次接到这样的请求,真是无可奈何。出了问题吧,人家会以为:打一针,怎么就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不出问题吧,结果真的就是如人家说的“打一针的事儿”。有的人会说,既然风险这么多,你们拒绝不就完了么?如果单从工作量上来说,麻醉医生的工作负荷很大,谁都不愿意增加工作量。但大形势如此,已不允许麻醉工作仅仅停留在手术室内:一方面,医院都要创收、都要经济指标。完不成,大家都没有饭吃。哪个医护都有家庭,谁也不可能靠情怀过日子。因此,这医院开展新服务项目;另一方面,从麻醉学科发展方面,也确实应该去做这些工作。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舒适化医疗。其目的,不仅要让老百姓得到很好的医治结果,也要让老百姓在就诊过程中有更舒适的体验。前几天,一个门诊病人的问题让我认真地审视了我们的门诊麻醉,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无痛”。那个病人上来就问我:大夫,肠镜很痛吗?我能不能忍?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以回答: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每个人的痛域都不一样。痛阈高的,你就算给她做老虎凳也不一定很痛。但很快,我就捋清了思路,并给他做了一一解答。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疼痛?疼痛,是人类大脑对机体一定部位组织损伤或可导致组织损伤的刺激作用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词是“主观”。这就意味着,只有在清醒状态下,才有可能体验到疼痛。这样的话,答案就很明白了:实施了无痛麻醉,因全麻药会使病人的意识消失,因此病人一定不会体验到疼。那么,如果不实施麻醉,肠镜检查会不会疼?毋庸置疑,肠道属于内脏器官。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症状,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其总体特点是,定位不清,且对常规意义上的切割等损伤不敏感。做肠镜的时候,如果检查镜头很容易通过肠道的各个部位,也不会存在太多不适感;但是,如果这个人的肠子弯比较多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检查镜头很难前进,不适感就会大大增加。而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大家认为的“痛”。从大量临床病例中观察,大多数人还是会有一定的不适。因此,在是否选择无痛的问题上,医生只能建议做无痛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消除不适、消除疼痛只是麻醉的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麻醉医生会消除因不适或者疼痛带给人体的不利反射,以降低不利反射诱发的机体应激反应或者心血管事件等风险。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医疗操作都会存在意外和风险。因此,在是否选择无痛的问题上,一定要和麻醉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查询往期文章方法:
①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麻醉MedicalGroup”
②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hl/2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