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些地方突破40,热过吐鲁番这种

浙江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16/4328254.html

今天的你

?热?热?热?热?热?热?热?热?热?吗?

这一次,

我们共同见证了新的记录诞生!

据央视新闻今日报道,

NOAA的数据称,

今年6月,

是年来

(从年NOAA开始记录温度算起)

最热的6月。

进入7月,

高温势头依旧不减!

中央气象台今天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湖北西北部、重庆东北部局地

可达40℃以上。

来看下湖北具体天气:

今天早上6点开始,

湖北各地已再发51条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今天白天,

除神农架、恩施西部外,

湖北省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到37℃以上,

局部39℃以上,

请注意防范。

湖北多地昨日的高温也值得一晒:

巴东41.4℃,郧西40.7℃,

两地都热过吐鲁番。

你那儿现在多少度了?

热???得???自???燃

热???到???变???形

热???到???重???影

热???到发???疯???.

死亡率50%,

高温天频发!夏天千万小心热射病!

大夏天,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今天热死人了!

事实上“热死人”还真不是随便说说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确实非常危险

↓↓

武汉也发生多起中暑事件

↓↓

7月26日上午8时许,一名环卫工突然中暑倒在武汉东湖隧道鲁磨路出口路边草丛中。危急时刻,东湖交警用警车将该环卫工紧急送医。经检查发现,该环卫工重度中暑(即热射病),幸亏抢救及时,转危为安。医生介绍,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病死率高。病人若再晚来10分钟将有生命危险。

7月28日,有网友爆料,武汉某工地有人中暑,随后被抬上救护车。

7月29日上午,武汉黄陂城管队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一流浪老人晕倒在路边,城管队员紧急施救,给老人撑伞,喂水,擦拭身体降温,拨打报警,医院救治。目前老人已无大碍。

热射病到底有多严重?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

赶紧来了解下!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又称为重症中暑,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死亡率非常高,可达40%至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人,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

人体有个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会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让体温维持在37°C左右。但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产、散热平衡会被打破,使得体内热量积聚,从而引起中暑。

热射病就是热量在体内急剧蓄积导致的。患者常会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状,是中暑中最致命的一种。

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热射病发病与3个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密闭无风环境。

一般轻症中暑,体温常会超过38°C,并伴有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恶心呕吐,或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变快等症状。

而热射病与中暑的区别在于:

它表现为高热(体温快速升高)

常无汗甚至出现昏迷休克。

热射病通常伴随体温高达40℃以上,这时候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体温达到40°C会发生什么?

高温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从而发生器官受损甚至衰竭。

平时发烧到39℃基本都要怀疑人生了,什么病能烧到42℃呢?答案是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

哪些人群要尤其注意热射病?

热射病最易发生在老人、儿童、孕妇或是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肥胖)的人群身上。

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在高温环境下心输出量等调节不过来,导致因循环障碍而出现中暑。而小孩多是因为出汗反应能力比较差导致的中暑。

除此之外,感冒发烧、胃肠炎导致腹泻产生低血钾的人也会容易中暑。

如何预防热射病?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中暑?

专家提示,出现大汗、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时,可基本判断已先兆中暑。

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后用凉水冷敷、小口喝水等措施后病情仍未好转,仍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则应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中暑?

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减少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外出活动,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高温下作业的人群,应注意降低劳动强度。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如凉茶、藿香正气水等,大汗淋漓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

尽量穿浅色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绿茶,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大热天可不要这样吹空调!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冷热交替也容易让人中暑,身体一下子适应不来,也可能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中暑神经紊乱等。

高温天千万注意身体,

发现不对及时就诊!

同时也要注意身边易中暑人群,

发现不对,

及时施以援手!

健康可不是闹着玩的!

-TheEnd-

FM92.7楚天交通广播

综合:湖北天气、人民网、科普中国、央视新闻、新浪微博等

编辑:MissQ

(部分素材/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下方点个在看

提醒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hl/22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