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冷是持久的低温,
大家不用提醒也懂得穿衣保暖。
而有一种“猝不及防”的“冷”
叫“倒春寒”。
气象学上是这么解释的,倒春寒指春季回暖,万物开始生长后,由于受较强的冷空气侵袭而造成的连续低温天气。
明明已经过了惊蛰,
长春的天气还是时不时
来次回温+降温的突然组合
这几天,早晚温差大,
稍不注意增减衣服,寒邪就会乘虚而入。
应对倒春寒,就要春捂。
不过这“捂”,
绝不只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倒春寒容易冻出3种病感冒、哮喘
1
冷空气刺激导致气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
胃病
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
脑梗(脑出血)
3
此时,昼夜温差悬殊,低气压、高湿度,容易刺激体内控制血管活动的神经,造成小动脉血管的持续痉挛,使得血压骤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
在此时,老年人要注意身体,防寒保暖,少吃火锅等高热量食物、适量运动。在发现身体有轻微不适时,及时就诊,避免脑血管疾病被忽略。
“春捂”要怎么捂才对?“春捂”有讲究
1
春捂穿衣:“上薄下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从人体的血循环来看,下肢都要比上半身弱,年老体弱者尤甚,因此,护好“下盘”尤为关键。
春捂时机:7天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春捂”对了,不生杂病
医学气象学显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高血压、心肌梗死、中风等。
适当地春捂,好处多多,简单的方法就能达到保养的效果!
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
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春捂不是穿棉袄,包满全身反而容易让身体变得虚弱,捂的位置要有重点有方法。
“春捂”这4点,一年健康来
3
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捂的方法:
1、穿衣保暖这4处;
、点按、聚气、热敷这4处。
1、捂住手腕:守全身血脉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
、捂住腰眼:肾好一切都会都好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寒冷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引起腰酸背痛,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导致各种不适。肺心病、哮喘等也常与背部着凉有关。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可温暖肾阳。
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3、捂住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在“倒春寒”时,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捂住肚脐:启动胎息能延寿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药王孙思邈也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所以早春不要着急脱去保暖衣物,适当的捂一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为了预防疾病。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体寒的女人,都有什么共性?若你全占,体内寒气可能比较深了
女性平常手脚冰冷,这是体寒!这几种食物坚决不能吃
惊蛰过后要顺应阳气上升,坚持做好这五件事,让你的身体充满生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