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病机理:
PEDV首先感染小肠黏膜,病毒在肠道增殖,由于功能性上皮细胞迅速大量脱落,引起肠绒毛萎缩,发生营养、电解质和水吸收障碍,进而引起呕吐、腹泻。
1、PEDV主要感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经剖腹产,取未吮初乳的仔猪,于3日龄时经口接种CV分离株,接毒后22-36h仔猪发病。免疫荧光(IF)和透射电镜(EM)观察证明,病毒在整段小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细胞浆中复制。最早于接毒后12-18h可见受感染的上皮细胞,于24-36h时达到高峰。病毒在小肠内复制导致细胞变性,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由正常的7:1缩小为3:1。结肠上皮细胞中未见细胞变性。
2、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PEDV在仔猪小肠中的致病特点与TGEV极为相似。无论是口腔还是鼻腔途径感染;病毒都被吞咽进入消化道,它能抵抗低pH值和蛋白水解酶而保持活性直至与高度易感的小肠上皮细胞接触。大量此类细胞感染,其功能迅速被破坏或改变,导致小肠内的酶活性明显降低,扰乱消化和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导致对小猪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明显缺乏。未消化乳糖存在于肠道内,使渗透压升高,导致体液滞留肠管甚至从机体组织内向肠管渗出体液,进而导致腹泻和脱水。引起感染猪腹泻的其他机制包括空肠钠运输的改变和血管外蛋白质丢失。前者引起肠道内电解质和水积聚。死亡的最终原因可能是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由于高血钾而引起的心脏功能异常。空肠绒毛明显变短或萎缩,回肠稍轻微,但十二指肠近端通常不发生变化。新生仔猪比3周龄猪的病毒增殖多,且绒毛萎缩严重,说明新生猪更易感。
3、年龄与发病的关系:
哺乳仔猪肠道外细胞中未检侧到PEDV的复制。2日龄到12周龄接种PED野毒的SPF猪具有日龄依赖的抗性,只有2-7日龄的猪只出现死亡。对于成年猪由于PEDV在小肠中复制和感染过程较慢,故其潜伏期较长。
这种临床发病抵抗力与年龄因素相关的机制解释如下:
第一、大龄猪受感染的绒毛上皮细胞可很快被游走的利贝昆(Lieberkuhn)滤泡上皮细胞所取代,可部分的说明其死亡率比新生猪低的原因。据报道,这些新更换的绒毛肠细胞可抵抗病毒感染,这可能是由于先天免疫和肠干扰素的产生或这些新生细胞不能支持病毒生长。
第二、病毒在新生猪绒毛吸收细胞的顶端维管系统中积聚增殖,而3周龄以上猪缺少这个系统。
第三、病毒剂量在感染中可能起主要作用。感染6月龄猪所需病毒剂量比感染2日龄仔猪所需剂量大倍。
4、加重疫病的一些因素:
另外,以下情况可使临床症状更严重:
(1)饲料缺锌;
(2)贫血;
(3)低温环境或室温波动大;
(4)注射合成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关于最后两项,认为其机制是干扰了局部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早期启动。
二、防控策略:
1、引起腹泻的病原多:
猪病毒性腹泻是目前种猪场面临的一个难题和挑战。从腹泻仔猪中分离了许多种病毒,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博卡病毒、猪杯状病毒等。其中前3种病毒占主要因素,且有疫苗可用,其它类病毒目前尚无疫苗。
2、生物安全措施很重要:
如果都研制疫苗的话,那猪得打多少种疫苗。从生产者角度来说,很难接受。因此,防控猪腹泻,做好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加强科学化管理、隔离、消毒、控制人流物流车流、严格引种等等。这些生物安全措施的目的是防范病毒传入。但在我国,没有一个养猪企业做过这方面详细的跟踪调查和清除措施,种猪场是否存在一种或几种病原,没有人说得清楚。只是根据发病后的检测才得知。发病后再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其意义又在哪儿?非洲猪瘟来了,所有的猪场都知道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疫苗可用。
3、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是根本:
生物安全措施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殖模式。养殖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具体某个养殖企业,如自繁自养模式、两点化饲养模式、种养结合模式等,这是应用最广泛的含义。但如果问中国或广东省生猪的养殖模式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楚,四个字可以概括“四面开花”。这就是广义的含义。我国猪病多、复杂、难防、旧病不去新病不断的问题就出在了这一点上。近十多年相继出现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变异株伪狂犬病、O型缅甸株口蹄疫、A型口蹄疫、猪塞尼卡病、猪丹毒、非洲猪瘟等,哪一个病的出现不是以四面开花的形式发生,所以这与广义上指的养殖模式息息相关。在这种模式下,种猪调运、肥猪运输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在进行,所以大的模式不解决好,具体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事倍功半。
4、更新疫苗应用的理念:
猪的腹泻相关疫苗目前国内有多个公司在生产销售。从临床效果来看,有一定效果,但很难保证不出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疫苗的应用上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首先初生仔猪发生腹泻,传染源主要是母猪,这一点基本上得到了公认。这提示我们,发病场产房母猪是带毒和排毒的。如果母猪不带毒,仔猪就不可能发生腹泻。所以种猪场要做的工作首先是保证母猪不带毒或给带毒母猪清除病毒。而现在所有的疫苗公司和猪场在想方设法提高PED疫苗免疫后的IgA含量,这样做未尚不是好事,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据私下交流数据,在发生PED猪场母猪初乳的监测中,PED特异性IgA含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检测到了PEDV。因此PED疫苗的使用理念我们要更换一下,通过疫苗的免疫,使母猪在长期高免疫状态下,清除体内的病毒。这就要求不仅是在产前加强2次免疫,提高母源抗体,而是在平时都要做好强化免疫,清除病毒,减少母猪带毒的机会,犹其是后备母猪,从保育阶段就要开始计划免疫。从这个角度来说,反饲是非常危险的操作,是人工让每头母猪都增加带野毒的机会,且会污染环境。
5、加强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
猪场PRRS、PCV2、SIV等的存在,会导致母猪免疫力低下,使PEDV等疫苗的免疫打折,导致清毒计划失败。
6、防止饲料、饮水等带毒传毒:
防止本来已经清除病毒的母猪在产前感染上野毒。
往期精彩内容:
猪妈妈关爱行动“泻芷优”田间试验及效果
猪妈妈关爱行动
带您读懂猪流行性腹泻(PED)
猪妈妈关爱行动
用数据来分析猪流行性腹泻(PED)流行现状
猪妈妈关爱行动
发生腹泻怎么办?别着急,找“他”来帮您
猪妈妈关爱行动——“泻芷优”抑制母猪排毒的腹泻疫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