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由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疫苗创新论坛于9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在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潘爱民女士主持开幕式,泰州市政府王学锋副市长致辞。本届论坛作为第十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疫苗行业的权威专家、企业高管、行业领袖、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嘉宾,与广大疫苗产业精英共同探讨疫苗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国内外领先的疫苗研发及生产技术,最新的疫苗研发进展及突破,合作机会等最新、最前沿的话题,推动产学研合作及产业化发展,本此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余家单位共计约名人员参会,会场座无虚席,学习热情高涨!

泰州市政府副市长开幕致辞

中国疫苗行业协会(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促进会)封多佳会长:《中国疫苗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封多佳会长介绍了协会有关情况,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是由疫苗及相关生物制品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协会当前主要任务是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确保疫苗质量安全;长期任务是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疫苗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实施疫苗接种,降低儿童死亡率,使人均寿命由35升到77岁,且疫苗可控疾病减少,如年消灭天花、年年后无脊髓灰质炎、年后基本无白喉等;同时,疫苗行业能拉动经济,拉动生物制品行业、设备设施领域、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国产疫苗规模大,研发水平高(全球41种,中国能自产36种);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以及检定均采用并达到了国际标准,目前已有4个疫苗通过WHO预认证,并被纳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采购计划。

会场座无虚席

6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疫苗管理法》,将自年12月1日起施行。最后,封会长对《疫苗管理法》进行了详细解读,《疫苗管理法》强调疫苗和接种的公益性、强调最严格的管理、强调安全第一。《疫苗管理法》鼓励疫苗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国家支持疫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疫苗研制和创新,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疫苗研制、生产和储备都纳入了国家战略。二是国家制定疫苗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疫苗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升疫苗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三是国家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关的研制规划,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像多联多价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制,组织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科研单位、医疗机构联合攻关,研制疾病预防控制急需的疫苗。四是鼓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大研制和创新资金的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推动疫苗的技术进步。五是对于创新的疫苗实行优先的审评审批。中国疫苗行业将持续稳健发展,中国疫苗产业强力监管、大浪淘沙、催生一流时代到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虫媒病毒疫苗室李玉华主任:《疫苗质量控制研究》

李玉华主任重点从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三个方面分享了疫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有关内容。一是安全性,其影响因素较多,例如菌毒种、细胞、无菌操作等;二是有效性,针对目标成分控制;三是可控性,包括工艺稳定性和批间一致性。另外,关于我国人用疫苗的质量管理从产品上市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上市前(许可证制度、疫苗上市许可)、上市(批签发制度)和上市后(国家计划性抽验)三个阶段。其中关于批签发制度,依据企业注册标准、国家药典和相关法规,将批生产检定记录摘要审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其主要包括资料审核和样品检验,当两者均符合规定,则签发该批制品的批签发合格证;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只能签发不合格通知书。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呼吸道病毒疫苗室李长贵主任:《疫苗国家标准更新与展望》

李长贵主任介绍国家药典委主要围绕重点解决的4个问题开展工作并完成中国药典相关内容更新。标准更新主要包括:a、凡例的更新包括:对抗生素的使用、防腐剂的使用和质量控制的规定;b、通用技术要求更新包括:生物制品保留分装最长时限规定:24小时原则;c、总论更新包括:新增“6.内包材”项,明确相容性相关要求,对名称术语规范、原液制备、半成品配置等内容进行增修订;d、通则更新包括:新增氢氧化铝佐剂质量控制、免疫化学法、参与宿主细胞DNA含量测定方法、胰酶;修订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新生牛血清、支原体检测、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目录。

最后从标准国际协调、标准提高与获益、标准实施和标准与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医院医学中心江熙教授:《诺如病毒纳米颗粒作为抗原呈递以及疫苗开发的多功能平台》

江熙教授全面细致地介绍了诺如病毒有关的特性及其作为抗原递呈以及疫苗开发的多功能平台。诺如病毒是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头号病原,存活能力强,病毒变异快,感染后潜伏期短,且传播途径多样。诺如病毒蛋白(VP1)包括两个部分:Pdomain和Sdomain。利用新型基因工程技术对Pdomain和Sdomain进行改造,构建了病毒样颗粒(VLP),其在形态结构上与天然的病毒颗粒相似,作为抗原呈递以及疫苗开发的多功能平台。其研究证实P24纳米颗粒是安全,低成本及高效的诺如病毒疫苗,可作为一个呈递其他病原体或疾病的抗原/表位来提高疫苗免疫原性的多功能平台。其中P24-VP8嵌合颗粒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疫苗,在动物试验中已经作为抗击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候选。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史维国教授:《自主创新戊肝疫苗四期临床得进展》

厦门万泰沧海拥有全球唯一产业化的戊型肝炎疫苗,将在戊肝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厦门万泰首席顾问史维国教授首先介绍了自主创新戊肝疫苗(益可宁)四期临床得进展,史教授指出:戊肝疫苗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有助于戊肝大规模爆发的防控并降低妊娠合并戊肝死亡的风险。戊肝疫苗是防控戊肝的重要“武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从慢病毒疫苗研究历史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邵一鸣研究员主要分享了艾滋病疫苗的发展历程、慢病毒疫苗对艾滋病疫苗研发的启示以及中疾控HIV疫苗研发的策略三方面内容。HIV疫苗临床试验从年就已经开始。艾滋病疫苗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艾滋病Ⅲ期临床试验结果(美国vaxgen公司的gp膜蛋白疫苗)、第二代艾滋病疫苗的Ⅲ期临床实验结果(美国Merck公司5型腺病毒载体细胞免疫疫苗)、美国NIH腺病毒5型疫苗的第二次Ⅲ期临床试验(HVTN)、第三代联合疫苗(gp/痘病毒)的Ⅲ期临床实验(RV1))。

研究基于第一个成功的慢病毒疫苗的免疫保护相关性,对HIV疫苗重大的科学挑战的再认识包括:a.HIV超级广谱中和抗体(>90%)VRCO1等的发现;b.二代测序和抗体组大数据研究中和抗体成熟进化规律;c.单细胞分选抗体组学和蛋白设计结合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基于B细胞成熟进化的反向疫苗学的研究设计和应用;e.HIV反向疫苗研究的兴起和面临的挑战;f.基于全球HIV大数据库设计嵌合免疫原应对病毒变异。

中疾控HIV疫苗研发采取了解流行病、确定免疫相关保护、重新设计免疫原和获得强大而平衡的免疫反应等策略。消除艾滋病还是需要艾滋病疫苗,通过使用艾滋病疫苗,人类已经避免了大量新的艾滋病感染。

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姜春来教授:《热点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姜春来教授首先从热点疫苗的概念(需求大;研发难度大;细菌性如TB4,病毒学如HIV、RSV)入手,重点详细介绍了病毒性疫苗中的虫媒病毒疫苗和肠道病毒疫苗国内外研究进展。如虫媒病毒疫苗研究中的登革热,登革热在国内的发病情况,截止19年6月人数达到人,其传播途径主要是蚊虫到猿类再到蚊虫,通过不知名途径感染人类,疫苗研究方向主要为亚洲CYD14和欧美CYD15。抗体依赖性的提高成为现阶段该疫苗的研发挑战。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副主任:《国外疫苗大品种研发对我国的启示》

疫苗临床试验不仅投入大,而且风险高。朱主任主要分享了国外疫苗大品种的研发案例,分析其对我国疫苗行业发展的启示,尤其是疫苗临床实验的“失败”:疫苗临床试验阶段效果不佳或安全性不能接受,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不能接受。新型疫苗研发的最大挑战就是针对目标疫苗最容易的研发工作已经结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同时分析了疫苗临床试验“失败”可能的四大原因:

(1)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株和流行株是否匹配;抗原的选择(保护性抗原);剂型剂量和针次的选择。

(2)疫苗和目标人群之间的因素:人群的免疫状态、预先存在的抗体;流行病不流行、免疫病理反应(ADE现象,疫苗和人体结构的相似性)。

(3)人群的选择和疾病流行的影响:感染机理(免疫逃逸);感染和定值(侵犯免疫系统);侵犯免疫豁免部位;胞内感染。

(4)临床前和临床评价的方法和指标的问题:有无动物模型以及是否合适;实验设计的问题;评价指标(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是否为功能性抗体)。

康众(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福胜总经理:《肿瘤特异性治疗疫苗的研发进展》李福胜总经理主要从肿瘤治疗疫苗概况、肿瘤病毒治疗疫苗、肿瘤新抗原治疗疫苗和传染病治疗疫苗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基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新一代肿瘤治疗性疫苗具有特异性高、疗效明显的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新一代PRR分子佐剂及mRNA递送疫苗技术保证了TSA治疗性疫苗的免疫效果。肿瘤特异性治疗疫苗的技术有助于研发有效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疗疫苗,治疗性疫苗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病毒疫苗研究室罗剑主任:《新一代流感疫苗:进展与挑战》

据统计,季节性流感每年致使29.12-64.58万人死亡。流感病毒包括甲、乙、丙、丁四种,其中甲、乙型会引起季节性疾病的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亚种又有:H1~H8,N1~N11。每年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进行疫苗接种,是减少疫苗危害的最有效方法。

从年人类成功分离流感病毒,到年FDA批准MF59佐剂流感疫苗。国内外上市的疫苗主要包括流感灭活疫苗和流感减毒活疫苗。从国内外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来看,我国近年年接种率低于2%,年实际接种约万支,远低于美国的1.63亿支。

罗剑主任重点比较分析了传统疫苗与新一代疫苗特点。传统流感疫苗正面临着鸡胚依赖度高、保护效率有待提高、应急能力差等问题。新一代流感疫苗包括:(1)细胞基质流感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其拥有更好的抗原匹配性、更短的生产周期,但同时也存在着疫苗株来源、相对复杂的纯化工艺、HCP和DNA残留等问题;(2)基因重组流感疫苗,包括病毒样颗粒疫苗、纳米颗粒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其中,重组载体疫苗主要有重组细菌载体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其研究以单价大流行流感疫苗为主;(3)新型流感减毒活疫苗;(4)通用流感疫苗,最近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以M-为例,其已经完成6项临床试验,不同人群的试验结果表示该疫苗耐受良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同时,通用流感疫苗依旧面临保护相关性、免疫增强策略、逃逸突变、工艺与质检等问题;(5)流感疫苗新型佐剂。

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运营官巢守柏博士:《全球疫苗发展趋势》

巢守柏博士从国际视野的角度细致分析了全球疫苗发展趋势。目前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占85%,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百日咳、HPV、肺炎、髓膜炎、Totanus等疫苗;疫苗渗透率降低,如HPV;临床试验的失败;经济和资源缺乏;疫苗的强制性导致人们对疫苗安全缺乏信心,对疫苗公司缺乏信任等。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需继续推进当前重磅疫苗的优化,需进行针对疫苗领域空白的研发尝试。

新兴疫苗市场疫苗制造基础设施不足,缺乏有经验的科学家和管理团队,缺乏既定的政策标准和指导方针,面临新型高效疫苗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的核心挑战。中美疫苗市场差距巨大,中国对高质量疫苗需求巨大,联合疫苗供不应求。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王辉副总经理:《高质量的体系合规运行及质量文化》

王辉副总经理主要从质量体系和法规、体系运行的必备条件和质量文化及体系运行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中质量体系和法规包含:(1)相关组织介绍(WHO、ICH、PIC/S、EU、FDA);(2)工作原则及流程;(3)质量体系WHO/EU/USP符合性建设;(4)合规性管理的目标。体系运行的必备条件包括:(1)公司管理基础:包括诚信基础、数据完整性、建立企业与监管诚信、互信平台与道德平台;(2)组织机构:高管、中层、员工三级队伍的准备;(3)模块进度管理。王总还分享质量体系的提升方法及步骤:管理准备及质量意识的推广→技术准备→公司领导层的CAPA管理→质量体系的不断提升。接着阐述了质量文化及体系运行,如:(1)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①质量文化和质量理念的迅速转变②数据追踪系统的建立③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周期④无菌保障系统建立⑤确保质量合规、运行。(2)CAPA中管理层面问题关键点:根本原因(调查、分析等)、团队合作、分工明确、跟踪进度、评估增强管理。(3)一致性:包括工艺规程、SOP、D/I/O/PQ方案及报告、验证主计划、再验证、生产过程、上市后。最后分享了质量体系良好运行三部曲:既定程序运行→对意外按照程序处理(CAPA)→质量体系自我提升。通过培训推广质量文化,建立及植入质量意识,促进质量体系的建立,并形成逐步完善的制度。

医院汪萱怡研究员:《疫苗流行病学》

汪萱怡研究员主要从疫苗流行病学价值、临床试验和疾病疫情的区别、流行病学和临床实验相关性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细致分享。通过研究疫苗针对病原或者疾病的流行特征,建立并逐步完善疫苗的免疫策略,最终控制,乃至消除疾病。

来自中检院、药典委、疾控以及疫苗企业权威专家均从不同视野分享了疫苗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对于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次论坛还成功组织召开了以“疫苗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高级闭门圆桌会议,与会专家交流热烈。

会场学习氛围浓厚

组委会还组织参会嘉宾参观了中国医药城博览馆和疫苗工程中心。

(生物制品圈供稿,小编编辑整理)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yy/20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