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过空气或手接触经由鼻腔传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不易控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较难控制,危害很大,甚至会出现重症病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往往个别出现,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患病。

普通百姓通常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种病,“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但是,“流感”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流感”和“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病原分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普通感冒为非传染病,季节性不明显,患者一般不发热或中度热,无寒战,全身症状少或无,病程1-3天,少有中耳炎、肺炎和脑炎等并发症。流行性感冒则为丙类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患者多有高热39°C~40°C,伴寒战,病程3-5天,全身症状明显,如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可有中耳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细菌性感冒(Bacterialcold)是指病毒引起继发细菌感染的感冒。细菌性感冒主要有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感冒在习惯上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其主要不同是致病因素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于病毒所致,而细菌性感冒是由于细菌所致。

流行性感冒(它非细菌性,流感通过病毒传播,不是细菌性感冒,注意区分),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流感的传染性很强,由于这种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是患过流感的人,当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会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机会较多,每次可能有20%~40%的人会传染上流感。

单纯型流感的症状为: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中毒型流感病人则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极易传播,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这些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中,经飞沫传染给别人。普通感冒较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要弱得多,一般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所以普通感冒往往是个别出现,很少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时,病人成批出现。

普通感冒发病时,多数是低热,很少高热,病人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症状较流感轻微,并无生命之虑。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六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象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

6.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用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感冒时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这正好提供了多种依据,大家可以综合下列各项提示,得出更准确的判断。★标注的为基本可以肯定,☆标注的为可能性很大。

症状

病毒性感冒

细菌性感冒

说明

鼻涕

流清鼻涕★

不流鼻涕、流脓鼻涕★

咳嗽

咳嗽痰少

咳嗽痰多☆

干咳无痰,但夜间(尤其是躺下半小时内)咳嗽明显加剧,实际上是有少量极黏而不易咳出的痰,多为细菌性感冒。

痰稀薄、无色

痰脓稠★、有色☆

少数情况下,杆菌引起的感冒也会是稀薄痰。

发热

体温居高不下(稽留热)、退热后精神如常☆

体温忽高忽低(驰张热)、退热后精神仍不好☆、伴寒战、伴手足凉

发热时伴手足凉,多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扁桃体充血

充血时表面光滑☆、鲜艳☆、有疱疹★、有滤泡★

充血时表面不平☆、乌暗☆、有脓点★

皮疹

有皮疹★

无皮疹

下面针对感冒的各种症状,提供一些建议和用药参考。如果主要症状单一,那么尽量选择成份也单一的药品,而如果几种症状都较重,则可以选择复方制剂。

一、鼻塞

白天可以时常捧半杯热水,鼻子置于上方吸取热气,没明显热气了,水也就喝光了,然后再接半杯继续。睡前热水泡脚,泡到微微出汗,对减轻鼻塞也是有帮助的。睡觉时可以使用通气鼻贴。

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可以明显减轻鼻塞,但会影响夜间睡眠。

二、流鼻涕

不少清鼻涕其实是沿鼻泪管流下来的眼泪,时擤时有,甚至鼻子都擦破了,脓鼻涕不用擤得那么频繁,但会令呼吸不畅。

新型的抗组胺药物,如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可明显减轻流鼻涕的症状,尤其是清鼻涕。很多感冒药中就含有苯海拉敏、氯苯那敏、曲普利啶等抗组胺成份,只是它们更容易引起白天打瞌睡等不良反应。

三、打喷嚏

选药同流鼻涕。

四、咳嗽

首先,“就怕咳出肺炎”这样的广告语,与“你知道吗?很多感冒是细菌引起的”一样,是在误导大家,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的反射,通过咳嗽,可以把痰、异物排出呼吸道,所以有痰就不要轻易用镇咳药。尤其是痰多的时候,忌用镇咳药(如复方磷酸可待因、强力枇杷露、克咳片/胶囊等),否则痰阻塞在呼吸道内,会令病情加重,此时应选用袪痰的药物(比如含氯化铵的药物),如果痰还粘稠,则再辅以化痰的药物(如氨溴索、鲜竹沥等),痰顺利排出来了,咳嗽自然也就减轻了。无痰而剧烈的干咳,可以使用镇咳药,但现有镇咳作用很强的药物,多含能成瘾的成份,除非你对其很了解,否则不要长期反复使用。

五、痰

如果痰稀薄无色,一般无需服药,而如果痰粘稠,则可以选用化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此药说明书上虽作未收录,但笔者观察到服用后血压骤升的案例,故建议高血压患者慎用)等,此外,还可以单用或加用鲜竹沥、蛇胆川贝液、牛黄蛇胆川贝液(尤其是痰色黄的时候)等化痰类中成药,并格外注意多饮水,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六、发热

感冒时发热,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退热只是在必要时,为免疫系统的工作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期间因高热造成损伤,所以不是一发热就要立即退热,而是腋下实测体温(体温计上读数是多少就是多少)超过38.5℃,才考虑退热,如果人很清醒并能耐受,这个数值可以更高(同时可测量口腔或肛门处的体温并记录,作为物理降温时的参考)。

退热也不等于吃退烧药,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物理降温,因为吃药难免会有一定副作用,而物理降温则不会。

物理降温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75%的酒精(最常见的医用酒精)兑上等量温热的水(注意是温热的水,忌用冷水),擦试额头及太阳穴、颈部两侧、腋下、臂弯、手心、大腿根部、足心,即干即擦。稍后再测体温(腋下体温此时不能反映真实体温,可改测口腔或肛门处的体温),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不再升高或有所下降,说明有效,则继续进行;若体温恢复正常,则停止物理降温;如果擦试半小时后,体温仍在继续上升,则考虑使用退烧药。物理降温时需注意,无论体温有多高,腹部不可裸露受凉。

使用退烧药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选用安全性较高的品种,如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有禁忌症的除外),并避免使用缓释剂型。

2、避免空腹使用退烧药,包括非口服给药。

3、对照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严格把握用量,因为退烧药的血药浓度须达到一定的阀值,才能实现有效退热(以出汗为标志),所以不能随意减量,也不可先服一些,见未出汗再补服一些。

4、高热反复出现时,注意使用退烧药的间隔最短不宜少于4小时,期间可采取物理降温、服用姜汤或纯中成药制剂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争取时间。极端情况下,间隔不到4小时而需再次使用退烧药时,尽量选用非口服制剂,如直肠给药的退热栓,或肌肉注射的退烧针,只能口服再次给药时,可以适当使用保护胃粘膜的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肠溶片/胶囊等。

5、出汗时要及时补充水和盐份(尤其是老年人),并以热水为宜,可加入少量食盐(有淡淡的咸味即可)。

6、退烧药连续使用不宜超过3天,超过3天而仍然高热,则建议就诊。

7、如果有数天未排大便的情况,则通便(中医称为通下焦)也是有利于退热的,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可以视情况使用开塞露(大便干结难以排出时)、乳果糖及微生态制剂(如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的制剂,发酵酸奶)等。

七、头痛

感冒头痛时,要避免阳光直晒、嘈杂的环境,尽量选择光线柔和或较暗、安静的地方休息。

感冒头痛时常用的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其实和退烧药是同一类,称为“非甾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既有解热的作用,也有镇痛的作用,有的还有抗炎作用,所以要注意避免重复给药,尤其是选用复方制剂时。该类药物对胃粘膜的影响较大,故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应慎用,最好是在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和用于退热不同,用于镇痛时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定时饭后用,给药间隔常为8~12小时(以具体药品的说明书为准)。

2、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5天。

3、用于感冒的复方制剂中,除解热镇痛成份外,常含有咖啡因,可加强止头痛的效果,而对睡眠的影响则因人而异。

八、全身酸痛

感冒全身酸痛时,往往伴有低热,用药可参照头痛,但需注意也不宜选用缓释剂型,否则出现高热时,退烧药的剂量不好把握,且对胃粘膜的影响时间也较长。

九、咽痛

感冒咽痛时,笔者不推荐使用各种含片,原因是现有含片只能短暂地缓解症状,在不含的时候则会反射性地让你觉得更痛。建议口服清热解毒利咽的中成药,而脾胃虚寒者则建议在药师指导下选药。大家还可以尝试下嘴里经常含一点酸奶。

每个人对疾病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也会有需要外来药物,帮助缩短病程的时候,所以还是针对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差别,提供一点用药参考:

病毒性感冒,可选用含金刚烷胺的制剂,也可单用或加用利巴韦林;细菌性感冒,不轻易用抗菌药,不得不用时,一定要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

上述提示适用于大多数人,对特殊人群,则有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yy/2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