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的原因
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体内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恶性疟疾)、药物因素等引起;体外溶血多由物理因素(机械性破坏、冻疮)引起。常见体外溶血的原因有:1)扎压脉带时间过长、过紧;2)静脉穿刺处的消毒酒精液未干即开始采血;3)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3次以上,过度损伤组织;4)针头过细或抽血速度太快,负压太大,红细胞通过针尖时破坏而溶血;5)抽出的血液注入试管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或带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红细胞受挤压破裂;6)抗凝时用力摇晃试管或剥离血凝块;7)标本置于过冷或过热的水箱或在运输过程中动作幅度过大;8)采血量不足,相对低渗抗凝。要规范采血程序,选择合适静脉,要求扎压脉带后1min内采血,避免用力拍打或反复握拳等不良动作,见血即松压脉带,并一针见血,抽血速度要慢。妥善处理和保存标本,严把注射器和试管质量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时血清项目:Fe、AST、ALT、LDH、HBDH、K、TP、DB、CHE、CK、CK-MB、-P、Mg、Urea升高,TB、UIBC、GLU、UA、HDL-C、CO2、Na、ALB、AMY、TBA、Crea、CI、Ca、GGT降低。溶血对酶类、电解质和胆红素影响最大,LDH、HBDH、CK、CK-MB、AST5项心肌酶测定随溶血程度加重增高显著,其中LDH升高最明显。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机制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细胞内含量高的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顺浓度差溢出,使测得值明显升高;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溶血,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使测定结果明显下降;2)细胞内、外液成分之间反应的干扰;3)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的颜色接近时发生正干扰,而与有色物质的颜色相差较远时产生负干扰;4)溶血标本中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试剂中的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为黄色的高铁血红素,对两点比色法造成干扰;5)溶血引起稀释的负干扰和Hb增加吸光度的正干扰相互作用形成综合干扰。溶血标本的处理与评价
为减少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标本溶血,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与临床联系,结合临床首先排除体内溶血的可能。若不是体内溶血,建议重新采集标本。此篇文章属于转载文章,来源:医院检验科。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