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传染病发生日益严重,且发病面广,传染快,流行蔓延迅速,死亡率极高。
近年来,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到国外多头无计划盲目引种,进口猪把关不严,防疫检疫滞后,实验室设备陈旧。
国内各大猪场相互引种频繁,加速传染。
检疫、监测、隔离、消毒及畜牧兽医人员培训等技术措施不到位,使猪传染病到处流行。
当前猪病流行是多种传染病引起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和交叉感染造成的,导致疫病危害程度日益严重,防治效果很差,控制十分困难
一、传染病已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所以导致生存环境恶化。
由于饲养密度加大,所以造成病原的空间压力大。
由于长期饲养导致思想麻痹,导致营养和管理不到位。
由于育种时只重视生产性能,忽视抗病能力,所以导致品种选育上发生缺陷,使猪的免疫系统的发育速度远远落后于生长速度,组织器官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肌肉的生长速度,导致机体的抵抗力缺陷。
由于只重视特异性免疫,忽视非特异性免疫,所以导致免疫力提高措施不到位。
由于科研研究的滞后现象,所以导致疫苗的效果永远跟不上疫病控制的需要,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由于只重视疫苗接种的形式,而忽视接种的效果,所以,猪群的免疫力总是提不起来,而免疫力的提高是减少易感动物的最主要措施,也是我们养殖者最能够把握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种方法搞不好,疫病的发生就无可避免了。
二、传染病发生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它包括发病猪只、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和人。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时所经历的途径。3、易感动物:易感动物则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动物。切断其中的任意环节,疫病将无从发生。三、传染病控制的现状1、社会污染越来越严重,传染源的控制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操作,对于养殖户来说,难!
2、人们对生物隔离、卫生、消毒认识不足,且需要持之以恒。而且,即便你搞得再好,也会出现漏洞,病原仍然会乘虚而入。
3、疾病控制已经是我们养殖户最无奈的事情了,肯定会给我们养殖造成危害和损失。且药物治疗的成本很大,西药对病毒性疾病基本无效。
4、提高免疫力是减少易感动物的根本,也是我们养殖者自己能把握的事情。这方面搞得好,综合免疫力就会相应地提高,动物就不会发病。但大多数人还不能充分认识,且免疫力的提高牵扯很多问题。
四、免疫力的概念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2、免疫力是指机体能够产生“免疫”的能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不需要事先发出信号,就可以立刻响应,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后天发展起来的,是专门针对某个病原体的免疫。
特异性免疫力必须前期发出一个信号,然后经过传导、致敏、认识、行动才可以完成。五、影响特异性免疫力的因素
1、免疫抑制现象。(1)应激。由于应激现象的存在,猪群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血压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含量升高,使胸腺、淋巴组织、法氏囊萎缩退化,导致免疫器官对抗原的应答能力降低。
而现在社会应激无处不在。(2)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等疫病发生时,猪群发生免疫抑制。(3)免疫抑制性药物的不正确使用,导致免疫抑制。
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喃类、四环素类、地塞米松等激素类等都是具有免疫抑制的药物。(4)霉菌毒素等外源性毒素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这个问题往往被广大的养殖户所忽视,应该非常重视霉菌毒素的危害,从源头上抓起,防止霉菌毒素引起的危害。2、免疫麻痹现象
由于长期盲目地加大疫苗的接种剂量,而使猪群长期出于免疫亢奋阶段,如此下来就可能产生免疫麻痹,使猪群在免疫时不能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产生很低的免疫应答而影响到疫苗的效果。3、免疫干扰现象
各种疫苗之间、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之间的竞争导致免疫干扰,免疫干扰导致免疫力的下降。六、特异性免疫力的现状和出路
(一)现状:
1、人们越来越依赖疫苗免疫。
2、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需要通过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而获得,但是很多疫病没有疫苗可用,而自然感染往往造成疫病的发生。3、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不是%,有的保护率很低。4、疫苗的免疫次数越来越多,产生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仍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5、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操作不规范、疫苗储运方法不适当。6、免疫空白期的存在,使疫病的流行无可避免。7、频繁免疫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8、疫苗的研制总是落后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染。由于以上各个原因的存在,单纯依靠疫苗的免疫仍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疫病问题。(二)出路:
1、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和操作2、在免疫的同时加强免疫保护和饲养管理,以缩小免疫空白期。3、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上提高特异性免疫力的强度,走与非特异性免疫力配合共进的道路。七、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来源
1、良好的引种机制。
优质的品种和种猪提供给我们先天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是一切免疫力的基础,种猪良好的体质和均衡的营养是提供我们优秀仔猪的基础。
2、优质的饲料和均衡的营养。
饲养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是满足猪群正常生产的保证,也是后天免疫力的培养基,优质全价的饲料会使我们的猪群抵抗力非常坚强。3、良好的饲养管理措施和饲养硬件。
饲养管理措施和硬件能够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使机体的免疫力表现到最佳水平,以最大限制地专心于生长,为猪群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4、保健制剂。
保健制剂对免疫力的提高有着一定意义。如多肽、多糖等物质的使用。一般化学药物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病毒性病的预防使用西药基本无效。八、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1、从源头上抓起,养好种猪、保证种猪的健康,通过种猪的营养保健和特异性免疫,提高其后代的免疫保护力。2、提高管理水平,为猪群创造适宜的环境。给予猪群定时的应激训练以获得抗应激能力。3、加强饲料营养,饲喂优质全价饲料,注意维生素、电解质等的添加剂量,使猪群获得坚强的免疫抵抗力。
现实中的饲料配方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无法给现在的猪群提供充分的营养和健康保护,所以,猪群的免疫保护力比较低下,饲料配方和营养标准以及配制需要改善。4、中药及其提取物的抗病和免疫促进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方剂的整体调理和防护受到大家重视,非常值得大家充分研究。5、使用多肽、多糖、提高免疫多糖的总量供应,提高猪群的特异性保护力和非特异性保护力。
多肽类、多糖类、壳寡糖等的使用为免疫力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
应该注意的是单一多糖长期使用可能会发生疲劳现象的出现,复配多糖的效果更为稳定。6、使用蛋白小肽类物质,增加免疫活性。
一般成品小肽的成本较高,蛋白分解酶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7、微生态制剂的添加,提高猪群的消化系统保护,提高粘膜免疫保护力,提高整体免疫抵抗力。8、近来出现的中药、蛋白多肽、植物多糖、益生菌制剂等的配合应用为免疫力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方向。
9、对发病猪群进行合理有效地治疗,并及时修复发病猪群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加强机体的生理机能恢复。综上所述,机体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因为特异性免疫力的诸多缺陷,使得免疫力的提高并不完善、也不彻底,而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所有免疫力的基础,除了能够提高猪群的整体抵抗力以外,还能够使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进一步加强,如果非特异性的免疫力能使特异性免疫抗体提高一个滴度,那么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对猪群的保护将会具有比单纯的特异性保护更为强大的整体保护!其意义要比单纯的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更为重要!
而现在人们对非特异性免疫力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特异性免疫力而忽视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那是错误的。
只有提高猪群的综合免疫保护力(包括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力),猪群才能够取得更好地保护。
九、三仪核芯肽--抗病毒,全面提高免疫力
1、产品成分:浓缩高免球蛋白,干扰素,转移因子,溶菌酶,抗菌肽,复合益生菌及代谢产物
2、作用机理
a、免疫球蛋白经机体吸收后,与侵入机体的病毒表面抗位点结合,改变病毒的表面结构,阻止病毒黏附,穿入宿主细胞,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感染;
b、干扰素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翻译抑制蛋白(TIP),TIP结合于核糖体,使病毒的mRNA与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的结合受到抑制,故而妨碍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复制病毒时所需的酶的合成,使病毒的繁殖受到抑制。
c、转移因子可将供体的某种特定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异的传递给受体,并能非特异性增强一般细胞的免疫功能,刺激淋巴母细胞转化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缓解多种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解除免疫耐受性;
d、溶菌酶、抗菌肽直接或间接抑制或杀灭体内各种致病菌,防制激发各种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e、复合益生菌从肠道前、中后三段,全面迅速调节因病毒造成的菌群失衡,辅助治疗和康复机体。
3、用途
a、治疗病毒与细菌引起的多病原混感综合征,与抗生素合用效果更佳;
b、用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断奶仔猪呼吸综合征、流感、伪狂犬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4、应用示例
猪四个免疫力最弱的阶段做预防
a、分娩前后:核芯肽+溶菌酶拌料,连续饲喂14天(产前产后各7天)
b、断奶前后:核芯肽+益生菌,拌料,仔猪断奶前后各用一周
c、转群运输后:核芯肽+益生菌,拌料
d、疾病来临之前:核芯肽+呼吸道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