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

蓝藻水华,被称为水产养殖的杀手!有些水产养殖的朋友甚至“闻蓝色变”,其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所以又叫粘藻。

在藻类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如微囊藻、念珠藻、鱼腥藻等。蓝藻没有细胞核,细胞中央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际上它是光合型细菌中的蓝细菌,习惯上大家一直称其为“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原核微生物。湖泊发生水华时常以蓝藻纲为主,经常大量出现的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等蓝细菌。

高温期来临,养殖也到了中后期。随着投喂加大,池塘内有机质增多。加上近期连续强光,高温,微风,如果前期管理不到位,调水意识不强,则蓝藻爆发的危机在加大!

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

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炭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炭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作为一个被称为世纪癌症的世界性难题,蓝藻治理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在“灭藻”的同时,对于水产养殖也造成了极大危害,并且造成了水质的二次污染,后果堪忧。

今天我们这里重点谈一下危害及危害原理,结合危害,再谈一下“防控措施”。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在一篇报告中指出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导致沉水植物难以生长;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他水生生物缺氧死亡,局部湖区大量堆积死亡,破坏水源地水质;分泌毒素,直接危害水生生物生存与人类健康。

我们下面略微展开一下蓝藻水华的主要危害:

1、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例,争夺营养。蓝藻有些种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所以蓝藻的发生和水体的营养元素比例失衡有很大关系。其大量繁殖,又导致水体中营养元素比例更大的失衡。

2、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增加食品安全隐患。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产养殖水体中,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例如微囊藻夏季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在水体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类似于油漆样的物质。蓝藻成片死亡堆积在一起会出现恶臭气味并且还能产生很多有害的细菌等,从而导致水体养殖生物出现各种疾病。

不但会发出恶臭味,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池塘底部富集,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阻碍水体中氧气流动导致溶解氧减少。蓝藻的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大量耗水中氧气,造成对虾/鱼类的死亡。蓝藻快速繁殖,会抑制其它藻类生长,造成溶氧、pH值等昼夜变化剧烈。

蓝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就会严重破坏水体物质平衡,使得表层以下,其他种类的藻类很少。温度越高蓝藻繁殖越快;光合作用强烈,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而高pH值的水体,更适宜蓝藻的繁殖。所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溶氧、pH值等昼夜变化剧烈,不适宜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伤害。

4、产生有害有毒物质,影响养殖物生存。蓝藻很多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能直接对鱼虾类产生毒害。研究表明,蓝藻在进行生命活动时,还会产生含有胺类化合物的外毒素。这对正常的养殖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阻碍,导致快速死亡,并且很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

长期暴露于富营养化水域中的水生生物或水产品体内有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富集,并可以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类。常见症状譬如视力模糊、皮肤刺激、呕吐、粘膜起泡、肌肉和关节痛、肠胃炎、肺脏实变、肝肾损伤和各种各样的神经性影响,严重时可以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导致死亡。

微囊藻毒素性质稳定,普通的食物烹调并不能降解,食用后危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其潜在的威胁不容我们忽视。

5、蓝藻中个别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个体分解后,会产生生物毒素。如蓝藻毒素、羟胺、硫化氢等物质。毒素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中毒死亡。所以,经常有人采取“杀灭”蓝藻的做法,最后导致养殖动物“藻毒素”中毒,损失惨重。

6、许多蓝藻外层包被一层胶状物,不易消化。鱼/虾误食后,极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极大地增加了养殖动物的患病几率。国内外都有资料报道,认为蓝藻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摄食后不仅难以消化,还产生毒副作用。

通过多年的实践后,人们现已认识到,治藻的对策应该是除藻,而不是灭藻。应将蓝藻清除出水体外,而不是在水体中杀灭。灭藻的方法很多,而除藻的办法并不多,真可谓“灭藻容易,除藻难”!

现在多采用的无非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大类。

就个人的观点,不太推荐化学方法,对水产养殖来说,负面效应比“杀灭”蓝藻本身还大。

个人推荐的是“物理移除+生物竞争”法。

1、采取积极的物理/机械作业,将蓝藻一部分移出养殖水体。

a)晴天下午用水泵抽取中上层含蓝藻的表层水,或条件允许直接排掉较多的下风口表层水;晚上,抽取下层水。

b)第二天,换入新的、富含有益藻类的水。追富氮少磷的肥。

2、人工补充微生物、有益藻类,建立新的菌相、藻相平衡。

a)有条件的,可以补充小球藻类的补藻产品,多加一倍的量。

蓝藻生活在水中,也受到外界环境和其它藻类的影响。如果水体中硅藻、绿藻、隐藻等藻类多了,水体藻相均衡,蓝藻基本上不会大量繁殖。蓝藻大量繁殖时,培植其它藻类,其它有益藻类一旦繁殖起来,蓝藻就会慢慢减少,直至其消失。

此种方法也是一个生物竞争的过程,比较慢,但水体指标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会对养殖动物造成大的影响。

b)补菌:蓝藻与一种或一类细菌在对生存环境上的营养元素的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在养殖池塘泼洒有益菌生物制剂,一旦有益菌占了优势,蓝藻就会死亡,并且被有益菌在有氧环境下分解掉,不会产生蓝藻毒素,不会对水体和养殖动物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采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异养反硝化菌等复合投放。

采用此方法,如果不出现蓝藻大量死亡,甚至可以不用给水体解毒和改底。用有益菌处理蓝藻,需要有益菌先繁殖并成为优势菌群。要与蓝藻共生的细菌竞争,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见效会比较慢。但在整个过程中水环境不会产生剧烈变化,变化是缓慢的、温和的,养殖动物不会应激或中毒死亡。

蓝藻不适宜的处理方法

生产中,经常看到有些人在使用硫酸铜“杀蓝藻”。在此提请注意,不宜用用硫酸铜等重金属盐类进行杀灭。

硫酸铜杀灭水华的原理主要是铜离子与藻类的体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变性失去活性而死亡;其次是铜离子与藻类某些酶的活性基因结合,阻碍其正常生理代谢,达到控制藻类繁殖的目的。由于硫酸铜是一种重金属盐类,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毒副作用。其表现是:

1、首先是破坏水质环境。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毒素,对鱼虾类产生强烈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鱼;

2、其次是产生慢性中毒症状,影响正常生长。硫酸铜的铜离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鱼体,破坏造血组织和损害肝胰脏细胞,还引起鱼的肾细管扩张及组织细胞坏死,降低肠道消化酶活性,抑制了鱼类正常生长发育。

3、实验表明,使用硫酸铜清除水华,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效果也不理想,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在使用初期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周后或更长时间又发生新的“水华”。若是再次使用硫酸铜,水体污染严重,产生的危害将更大。

蓝藻分解后的水体特征

简易判定方法:用干净的塑料瓶,从水下30cm取水样。观察水样,如水体内透明,无细小颗粒物,则证明,蓝藻已经得到控制和分解。

蓝藻被分解后,水面还有绿色漂浮物,那是绿藻和有益微生物,无毒、且是水生动物的优质养料。不用“打捞或杀灭”,千万千万!

水质检测:pH值、氨氮、亚硝酸盐在蓝藻爆发时,都很高;蓝藻分解后,随之下降。

以上为本人观点,供参考。这里是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yy/24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