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健》——小龙人幼儿园诺如病毒的预防知识宣传栏
昨天,浙江省教育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学校做好病毒预防工作。温州市教育局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短信,要求各学校加强对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尤其要做好食堂食品安全、洗手间保洁卫生和直饮水设施检查消毒等。
冬春季,小心“诺如”来袭。近期,长沙、南京等地相继有儿童感染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进入高发期。
记者昨日从温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上周我市一小学和一幼儿园约30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经诊断,确定为感染诺如病毒引发,治疗后孩子们症状已明显好转。
孩子若呕吐腹泻别硬撑着上学昨天,温州市籀园小学发出通知,提醒家长做好预防,对近期高发的诺如、H7N9、水痘等传染病高度提防。如果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要及时就医,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并按相关规定在家休息。另外,建议减少与活禽、密集人群接触,尽量不吃禽类食品。暂停托管学习班,避免交叉感染;温州市实验小学下发了晨检自查表,要求学生每日填写健康状况,一旦被感染应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隔离。
什么是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又称为冬季呕吐病,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发生的高峰期为每年的十月到三月份,感染诺如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恶心多见,成人患者以腹泻为多,呕吐少见。病程一般为2-3天,此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
诺如病毒症状:
1.发病时间:潜伏期为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96小时。
2.病程发展: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似,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预防:
1.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传染源多为轻型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故主要预防措施是做好食品和饮水工作,加强病人、密切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等工作,积极切断疾病的传染途径。
2.控制传染源:
已经发病的孩子要隔离治疗,暂停上课,应该在家休息,直到症状消失3天后才回校,以免将疾病传染给孩子。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厕所等进行消毒。
3.避免病从口入
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对一些放置时间较久的冷菜最好少吃或不吃,饮用水煮开才喝,不要喝生水。
4.彻底煮熟食物
避免进食未经彻底煮熟的食物。在超过摄氏80℃高温环境达30秒,诺如病毒便会死亡。因此,注意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海产和贝壳类食物,便可预防。
5.健康教育:
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个人性的预防措施:
(1)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毒病原体的感染
(3)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4)流行季节,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5)家中有腹泻病人时,应积极治疗病人,并适当地隔离。
(6)一有情况,立刻就诊。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的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冬季较多。而人类是唯一已知的宿主。传染源为该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此外,日常生活接触也可引起该病的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有:
1.传染性胃肠炎。
2.生食海贝类及牡蛎等水生动物。
3.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或者干燥之后通过尘埃感染。
幼儿园开学季=生病季?家长一定要做好准备!“幼儿园新生状况大调查”显示:近九成孩子在入园初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超过一半的孩子入园后生病几率明显增加,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超过3次。”开学季,也是孩子最容易生病的季节,特别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没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先被各种疾病给击倒了,孩子受罪,家长也倍受煎熬。
为什么孩子
一上幼儿园就容易生病呢?
▲
这是由于3岁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孩子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心理、精神、习惯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钟,当离开家庭呵护,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开始在另一个环境中生活,就破坏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钟。这种状况下,孩子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情,心理压力增大,从而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就会很容易生病。
除了必然性的原因,以下一些因素也容易诱发孩子生病:
1、入园焦虑,情绪紧张
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在陌生的幼儿园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2、集体生活,交叉感染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幼儿的进餐、午休、活动等环节都是在一起进行的,加之幼儿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饮食不当,营养失衡
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受委屈,回家后就给孩子加餐,吃过多的肉、油炸制品等精制食品,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在幼儿园偏食或者少吃。这种情况下容易引起贫血和一些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饮食没有规律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间睡眠质量差,久之孩子就容易生病了。
4、便秘
幼儿早晨入园时间仓促,在家来不及大便。来到幼儿园,有时因为谈完或害羞,没有及时大便,时间长了,造成便秘。
5、成人的消极暗示
幼儿生病后,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抱怨“怎么一去幼儿园就生病”这样的话,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认为去了幼儿园就会生病。
6、睡前不刷牙漱口
很多孩子有睡前喝一瓶奶的习惯,吃完也不刷牙或漱口,口腔中的细菌最喜欢牛奶,细菌就隐蔽在咽喉部繁殖,这样,就容易诱发孩子呼吸道感染。
7、睡眠不足
睡眠充足是孩子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现在很多家长睡觉比较晚,孩子也会受影响回家就贪玩,睡觉晚。假期可以起的比较晚,或者通过午睡补充部分睡眠时间。但是上学后,孩子需要早起,在幼儿园午睡也不能很踏实,久而久之,孩子疲乏过度就容易生病了。
8、给孩子穿得太多,捂得太热,反使孩子着凉
只有保暖才能不感冒?事实正好相反,很多孩子的感冒恰恰是被大人“捂”出来的。幼儿园游戏多,活动量大,而且孩子本身都好动,穿得太多,很容易出汗,汗湿了衣服,凉凉的贴在身上,就容易受寒着凉。另外,穿衣太多、穿脱不方便也给孩子在幼儿园午睡增添了感冒的几率。
怎样使孩子
生病的几率降到最低限度呢?
▲
要想让孩子进幼儿园少生病,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这些才是正确的防范措施:
1、“家园”作息时间提前保持一致
在家里,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现象很频繁,而一旦上幼儿园开始有规律地作息,一时之间孩子会不习惯。因此,应提前按照幼儿园的时间来调整孩子的作息和进餐时间,做好入园前的过渡,让孩子习惯规律化的生活。
2、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
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进餐时间、每次进食的数量。在吃饭之前,尽量别让孩子吃零食、喝饮料,以免孩子吃饱了、喝足了,到了吃饭时却没有胃口。吃饭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即全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关掉电视,专心吃饭。
3、建议家长取消“家庭豪华晚餐”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幼儿在幼儿园吃的是有规律、按比例的各种营养餐,只认为幼儿园是做大锅饭,不好吃。因此,老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营养餐或者在家园联系栏展示每日食谱,并建议家长取消豪华晚餐,避免幼儿因营养不均衡或消化不良而生病。
4、多参加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可以使孩子获得充足的氧气和阳光照射,还可以促进孩子器官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此外,户外活动还可以促进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交往,使孩子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前适应集体生活。
5、穿衣有讲究
“春捂”,不过这个“捂”并不是指穿得越暖和越好,应当根据室外温度来增减衣服。幼儿春季穿衣要“三暖——暖背、暖肚、暖足。
保证幼儿背暖,但是不能暖至出汗,出汗后被风吹或者不及时换衣服,幼儿很容易感冒,而适当的暖背,则可以防止感冒的发生。因此可以给幼儿穿一件背心保证背部不受凉,同时给幼儿多备一件衣服,以便在幼儿活动出汗后可以更换。
6、卫生要注意
孩子活泼爱动,又没有较强的卫生意识,经常饭前便后不记得洗手,手上全是灰去拿食物;感冒的孩子抹了鼻涕,,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同一个玩具……严防病从口入,老师和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一定要勤洗手。
7、其他注意事项:
*妈妈在家里要告诉孩子,自己有什么需要应大胆地表达出来,要学会说“老师,我要喝水”“老师,我要尿尿”,其他诸如身体哪里不舒服之类的,也要教会孩子要学会向老师表达,这样老师才能及时知晓并通知家长。
*如果孩子生病频繁,就变通一下先上半天幼儿园,慢慢适应后再上全天。
*对有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疾病的孩子,这样的咳嗽就不一定是感染,就要注意回避引起过敏的因素。
*家长要给要上幼儿园的孩子提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在上幼儿园前,要灌输给孩子一些幼儿园的概念,把幼儿园的生活程序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尽快适应新环境,降低恐惧的心情,心情好了,生病的几率也相应的下降了。
*上幼儿园前一定要教孩子说两句话:一是“老师,我要喝水”,渴了让孩子主动的告诉老师,多喝水会减少生病的几率。二是想尿的时候要勇敢的说出来,“老师,我要尿尿”,防止孩子因为胆怯而尿裤子。
最后还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孩子偶尔感冒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会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免疫系统。家长切勿因为孩子感冒就不送孩子上幼儿园。不过,感冒频率以全年不超过6次为宜,过量则应引起重视了。
春季孩子长得最快,这样做能帮孩子长高
核心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证实,孩子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季节性,其中春季(3-5月)长得最快,身高的生长速度是秋天的2-2.5倍。那么,家长们该如何抓住春季黄金时段,为孩子长高助一臂之力呢?
长高黄金点一:营养
儿童营养学专家认为,在诸多后天因素中,营养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包括5大关键点。
关键点1:均衡
人体的生长,完全来自于入口的食物质量,想让宝宝长得高,各种营养素都要均衡。每天保证吃入食品的多样化,比一天只吃三五样东西获取的营养要丰富得多。
关键点2:钙
钙是骨骼成长的基础。如果膳食中不能经常摄取生理所需钙量,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量不足,就必须向骨骼取钙,而骨骼中缺钙,其结果会导致骨质疏松、椎骨变形、脊柱变曲。骨骼得不到充足营养,当然无法正常生长,更别提长高个儿了。
关键点3:蛋白质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成人高得多,如供给不足便会影响身高增长。此外,胶原蛋白和粘蛋白也是构成骨骼的有机成分。孩子应常吃鸡肉、牛肉、鱼虾肉、鸡蛋、牛奶、豆腐等。
关键点4:微量元素
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然不大,但却是不能缺的。缺锌的宝宝,见什么都没食欲,必然影响生长。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食物中供给铁、铜若是不足,必然使血红蛋白合成受阻,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均会受到影响,宝宝可能经常生病。
关键点5:维生素
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吃新鲜的蔬果来摄取维生素。维生素A、C能使孩子具有正常的抵抗力。
长高黄金点二:睡眠
俗话说,“春困秋乏”,其实人体在春天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尤其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为了促进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更加需要优质睡眠的支持。能睡的娃娃个子高,深睡越久长得越高
美国《睡眠》杂志曾发表的两项研究报告称,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均可导致中年人大脑老化,而贪睡的婴儿则更容易长高。专家介绍,因为绝大部分生长激素是在夜间熟睡状态下分泌的,深睡眠时间越长,生长激素分泌的量就越多,而孩子将长得更高。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睡的孩子有个子
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一条是:晚上11、12点进入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段,但必须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下,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家长算一算:孩子从入睡到进入深睡眠一般需要45-60分钟,那么为了不错过11点开始的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孩子最好是在10点前入睡。
孩子睡眠有规律,身高增长更给力
你以为孩子睡得早、睡得足就能迅速长高?专家表示,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是与天时交替相符的,入睡和起床的时间固定,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生长激素的分泌时间会比入睡早睡眠足但作息不规律的孩子要长。
长高黄金点三:运动
成长期的孩子需要运动。对孩子来说,运动跟营养摄取一样重要。适量的运动可以刺激骺板和骨骼,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强化身体的肌肉、骨骼和韧带。多让孩子到室外活动,阳光能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维D有利于钙的吸收,促进身高发育。
跳绳对于改善孩子身高效果比较明显,操作又简便。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跳一次,每次10分钟,坚持锻炼。此外,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都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
长高黄金点四:阳光
很多妈妈知道,想要孩子长个子,就得补钙。但其实,人体在膳食中对钙的吸收还不到10%。而想要促进钙的吸收,必须要有维生素D的协助。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的“洗礼”,是获取维生素D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方法。紫外线的照射转化成维生素D3,被人体吸收,从而促进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使孩子骨骼长得更好、更快。在一年四季中,春天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是最高的,所以孩子在春天补钙更容易吸收,因而也更容易长高。
五大误区让孩子痛失长高机会
误区一:父母身高都不矮,孩子身高肯定没问题。
专家提醒,遗传虽然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但也只占70%左右,后天因素也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孩子患上了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等疾病,则遗传身高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误区二:我们都这么矮,孩子肯定长不高了。
有的父母自己身高不理想,就认为孩子天生也是个矮个子,即使孩子有长高的机会也不去帮助孩子争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
误区三:进入青春期才长得快。
男孩变声,女孩来月经标志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板)已经开始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
因此,当孩子在生长高峰期长高幅度小于每年5厘米时,家长就要引起注意,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专业的机构检查找原因。如果不及早寻求帮助,错过长高最佳时机,孩子的身高将成为一辈子的遗憾!骨骺一旦真性闭合就永远失去长高机会。
误区四:长不高,吃补品来帮忙。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让孩子吃五花八门的补品、增高剂。骨骺闭合后吃补品、增高药、穿增高鞋,从科学的角度讲,对长高没有意义。实际上,盲目用药,反而对身体有害。建议家长让孩子晚上早休息,合理饮食,平时多运动等,充分发挥遗传优点。
三月了,抓住机会让孩子往上窜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