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发生病毒性腹泻时应用返饲方法和

猪的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EDV)和流行性腹泻病毒(TGEV)所引起的疾病。两种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很相似,且防制措施基本相同,单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不易区别,所以,本文把两种病同视为病毒性腹泻病。

对于病毒性腹泻防控,目前有效的方法仍然是疫苗免疫,但PED-TGE二联灭活苗很难提供足够的保护力,且针对PEDV有效的免疫是肠道黏膜免疫产生的SIgA抗体。因此,返饲方法的应用是控制该病除免疫外的另一重要措施。笔者把利用返饲方法及综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腹泻的实践情况与同行交流探讨。

1、发病情况

年11月中旬,富源县存栏母猪多头的某规模化猪场的猪发生大规模的腹泻,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在10d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

首先是育肥猪和保育猪先出现水样腹泻,而后传播到妊娠母猪、公猪,最后是产房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至年5月育肥猪发病率42%,死亡率2%;保育猪发病率79%,死亡率3%;种猪发病率35%,死亡率0%;哺乳仔猪发病率在90%以上,窝死亡率根据发病日龄的大小从30%~%不等,死亡率高达45%~91%,目前因腹泻已造成大批次的仔猪死亡。

种母猪分别于产前45d、产前20d后海穴免疫注射过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本次发病特点:

一是传播流行速度快,感染面大,基本全场所有猪群都发病。

二是种公猪、种母猪、育肥猪、保育猪发病后潜伏期短,5~10d耐过后自然康复,死亡率低。但产房哺乳仔猪发病日龄小,90%窝数0~3d发病,死亡率极高,最高达%。

三是产房哺乳仔猪出现反复不间断式发病,第一次发病持续28d后出现好转,间隔15d后再次复发,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以上。

四是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

2、临床症状

育肥猪、保育猪与种猪呈水样腹泻,粪便呈水泥浆样或黄色。哺乳仔猪通常首先出现白色或黄色糊状呕吐物,随后开始腹泻,粪便常呈黄色、灰色、白色等,颜色不一,脱水后畏寒且迅速死亡,初产母猪所生仔猪临床症状及发病率较经产母猪所生仔猪严重和高。腹泻的保育猪消瘦,体表常被稀粪污染,扎堆畏寒。哺乳母猪腹泻时或腹泻康复后,常出现乳房萎缩,奶水不足。

3、诊断

3.1病理剖检

发病仔猪的主要剖检病变如下:脱水严重,皮肤无弹性。肠壁(特别是小肠壁)变薄甚至呈半透明状,小肠胀满、扩张,肠内容物黄色水样,胃明显鼓胀,胃壁透明,胃内有少量白色或黄色凝乳块;肠系膜淋巴结出血;乳糜管内无乳;肾脏表面散布着大量的出血点,其它脏器无显著一致性病变。

3.2实验室诊断

采集发病仔猪的肝脏、肺脏、脾脏、淋巴结及粪腻子,送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PCR结果均为阳性,猪瘟、猪蓝耳病和猪伪狂犬均为阴性。

4、处理措施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可判断,该场猪腹泻是由PEDV和TGEV混合感染所导致。经分析研究,对本次疫病的处理启动了返饲程序,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

4.1返饲方法

返饲病料配制:

选择本场发病的哺乳仔猪,在出现腹泻后17~18h扑杀,采集小肠组织及内容物为病料,放低温避光保存(4℃以下),当采集足够多的小肠组织后,首先将其捣碎,每g组织添加鲜牛奶mL混匀,每g上述混合物添加80%阿莫西林2g,然后用玻棒充分搅拌制成混悬液,搅拌时间不少于10min,用灭菌容器密封保存。在返饲时每mL混悬液用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饲喂,每头母猪30~50mL,拌料饲喂,每天1次,连喂5~7d。

返饲对象:

本次返饲主要针对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母猪群,分两批次进行。第一批对怀孕80d以内的妊娠母猪及后备母猪进行统一返饲,使其在分娩前产生免疫力;第二批对怀孕80d以后的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断奶后进行统一返饲。按上述批次对该场所有母猪做了3次返饲。

4.2综合防制措施

(1)采取自家康复母猪血清直接给哺乳仔猪口服,每天2次(5mL/次·头),连续2d,经观察效果不佳。

(2)用新城疫Ⅰ系代替干扰素,后海穴注射(20羽/头)哺乳母猪,效果不佳。

(3)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发病后迅速隔离人员,分界线划定疫区专人专职管理,禁止交叉走动;人员进出工作间严格淋浴、更衣、消毒;每天更换一次单元门口的消毒池(盆)药液,人员进出时要脚踏消毒池并洗手消毒;腹泻单元栏舍撒生石灰;仔猪拉稀的地面用浸有消毒水的拖把及时拖干净;及时在腹泻栏的稀粪上撒干粉消毒剂并扫净;间隔一天进行一次大环境喷雾消毒,消毒后1h进行一次“密斯陀”喷洒栏面和猪舍。

(4)加强群体饲养管理,

通过提供合理的营养措施有助于提升母猪和猪群对该病毒的自然免疫力。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保温(仔猪局部温度保持在30~33℃,产房大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注意做好舍内通风换气、湿度的控制工作。延长母猪进产房待产时间和提前断奶,降低仔猪感染机会。

(5)母猪保健:

怀孕后期母猪每吨饲料添加肠肽(果寡糖、麦芽糊精)0g+绿益态(主要成分为复合维生素、氨基酸、枯草芽孢杆菌等)0g;哺乳母猪每吨饲料添加肠肽g+绿益态0g。连续饲喂母猪7~10d,对母猪的泌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产房哺乳仔猪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补液为主、治疗为辅”,7日龄内仔猪腹泻可灌服口服补液盐+优质多维,每头仔猪5~10mL,每天1次,连用2~3d,严重的发病仔猪还可采取腹腔补液,防止脱水酸中毒;用新霉素+甲溴东莨菪碱成分的喷剂喷入口腔,同时后海穴注射乙酰甲喹(按说明剂量,切勿超剂量注射),每天1次,连用2~3次;对产房内1~14d的仔猪和偏小的仔猪,也可以腹腔补液葡萄糖氯化钠10~50mL,可在补液盐内加入阿托品和庆大霉素,效果比口服补液效果好;每头仔猪灌服蒙脱石粉2g,每天2次,可有效吸附肠道毒素,防治胃肠黏膜的脱落;病猪的临床症状稳定后,口服微生物制剂(如乳酶生片、天泰猪宝、乳酸菌制剂等),调理胃肠功能,特别是早期运用微生态制剂会有更好的效果。为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蒽诺沙星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3活疫苗免疫

该场于年7月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分别对产前45d、25d妊娠母猪进行二次免疫。结果:免疫过一次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首先发病日龄推迟到7d以上,另外发病不再每窝都发,大大减少了死亡;免疫过两次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不再发病。

5、结果与体会

在本次腹泻流行发生的前期,该场采用返饲和很多方法,对病毒性腹泻控制结果都不理想。直到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在该场的使用后情况有了好转。至本文发稿时,腹泻流行已得到完全控制。

(1)对控制病毒性腹泻病,活疫苗起到了决定作用,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缩短平息疫病的时间。这也是目前养猪行业控制本疫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2)返饲方法不建议轻易使用。失败的原因多为饲喂的抗原量不足,往往没有足够的病料一次性同时返饲所有种猪,以迅速扩散感染并同期产生免疫力。另外病料中所含病原的性质和含量都很难确定,返饲效果难以保障。返饲失败后相反造成污染,导致环境毒力增强,往往使种猪群变为慢性传染过程,出现反复不间断发病。

(3)对腹泻仔猪采取合理的综合措施,能大大降低发病猪的死亡。

(4)病毒性腹泻暴发至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呈反复性暴发。PED、TGE在国内的大规模暴发式流行已经逐渐减缓,但在一些规模化猪场该病还一直存在。主要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如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猪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猪群流动稳定性差等。因此,猪场在控制腹泻时不能单纯从PED、TGE入手,还要确定其他存在问题,同时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来源:云南畜牧兽医

作者赵锋,付吉瑞,牛元力

精华链接:

1、仔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的介绍及防制措施分析

2、影响猪免疫效果的因素及猪场制定免疫程序的原则

3、猪舍建筑的环境控制技术与实践(图文)

4、德国巴斯夫环保灭鼠药--杀它仗氟鼠灵

5、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6、在农村建养殖场,手续应该怎么办?

7、母猪产后常见疾病(乳房炎、子宫炎、无奶、便秘等)的防治

8、维益肽--新型复合益生菌

9、养猪用普肥特可有效改善猪肠道消化性能,保障母子健康成长

赞赏

长按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
白癜风慈善基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zl/1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