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强(北京新道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齐海涛于俊娜等
哺乳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特征有:(1)发病范围广,全国所有养猪省份几乎都有发生;(2)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脱水、部分仔猪呕吐,死亡率高;(3)发病持续时间长且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夏季高温时节也时有发生;(4)病情反复发作,间隔2~3周新的哺乳仔猪开始发病;(5)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6)一些小规模猪场尽管实施了返饲,但仍有腹泻暴发。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方法,疫苗紧急免疫效果不佳。关于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众说纷纭,使广大猪场管理人员感到迷惑和恐慌。猪场频繁发生病毒性腹泻可能和猪群不断感染新的毒株以及腹泻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有关;另外疫苗抗原含量和疫苗本身的抗原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的控制病毒性腹泻的方法就是返饲,但是很多小规模猪场返饲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一些技术力量比较强的现代化猪场返饲成功率较高。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利用返饲方法控制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点。
1发病状况
年1月中旬,江苏地区某公司两个规模化猪场(猪场A与猪场B)先后发生大规模的腹泻,发病急、传播速度快,10天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两个猪场不同年龄阶段猪的发病顺序也基本一致,均是育肥猪和保育猪先后出现水样腹泻,而后传播到妊娠母猪,最后是产房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两个猪场在母猪妊娠后期均使用过韩国某公司进口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仔猪主要表现症状:出生后3~10日龄,先呕吐,而后水样腹泻,3~5天内死亡率高达50%~85%,10日龄以上仔猪容易耐过。发病时补液及时的仔猪,耐过后容易成为僵猪。对于脱水的仔猪,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入奶妈房中;四是刚转入奶妈房1~2天的仔猪需要调教喝奶;五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干燥清洁,奶妈房中奶杯、水杯与仔猪的睡觉区没有严格的分区,环境潮湿,通常要撒天然净以杀菌和保持干燥;六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温度,合理调节保温灯的功率;七是按常规程序进行教槽;八是可分阶段奶以提高奶妈房利用率和仔猪活动空间;九是每日清理奶桶和输奶管道,进猪前和每周用含氯消毒液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时空气压缩机压强为70磅/平方英寸,程序为:冷水—50℃~60℃热水—消毒水—冷水,每个步骤循环时间不得短于8分钟。
结论,在当前肉品需求的背景下,仔猪育成率提升10%,相当于少养繁育母猪10%,可以大大提升养猪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及社会创造财富。而要提高断奶前后仔猪的育成率,在正确的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及产房管理的前提下,还需要增强怀孕后期母猪料的营养及饲养技术,改善、增加初乳的质量和总量,采用代母奶进行恰当的人工哺育,同时辅以合理成功的教槽,才能促进乳猪的健康、快速生长,减少疾病,提高乳仔猪断奶体重和育成率,最终提升断奶育成率。
2临床症状
育肥猪、保育猪和母猪表现为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哺乳仔猪通常在出生后12小时至断奶前均可出现呕吐,随后开始水样腹泻,粪便常呈黄色、棕色、白色等,颜色不一。脱水仔猪怕冷,趴在母猪身上或扎堆,7日龄内的猪发病率80%~%,死亡率高达70%~80%,初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所产仔猪。保育猪消瘦、扎堆,体表常被稀粪污染。哺乳母猪腹泻时或腹泻康复期后,常出现乳房萎缩、奶水不足。妊娠母猪4~5天痊愈,初胎母猪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
3病因诊断
3.1病理诊断
猪场A与猪场B发病仔猪的共同病变如下:脱水严重,皮肤无弹性,被毛污浊无光泽;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肠壁充盈变薄,常充满气体,肠系膜淋巴出血,乳糜管内无乳;其他脏器未见显著病变。
3.2实验室诊断
在A、B两猪场采集发病仔猪的肺脏、淋巴结、脑、小肠及其内容物,送华南农业大学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肠组织、淋巴结和肺脏检测猪瘟、蓝耳和腹泻病毒,脑组织检测伪狂犬病毒。检测结果: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CR结果呈阳性,猪瘟、蓝耳和伪狂犬病毒均为阴性。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可判断,两个场腹泻均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导致。
4控制措施
根据PEDV为冠状病毒的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和流行特征,认为科学合理的返饲是目前控制PEDV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返饲是原始的免疫方法,其原理是将感染仔猪的病毒通过口服的方法感染妊娠母猪,使其产生免疫抗体,从而使新生仔猪通过母乳获得高滴度的母源抗体,以抵抗病毒的感染。返饲对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控制均有效。有效返饲关键点在于适时采集病料,使用科学的制备方法及制定合适的返饲管理程序等几个方面。
4.1可调高速组织捣碎机
电子称(精确到0.1克),新鲜牛奶,抗生素(80%阿莫西林或其他),解剖器械:手术刀、剪刀、缝线;干洁塑料胶杯,干洁塑料瓶,玻璃棒,消毒剂等。
4.2猪只的选择
7日龄之内发病第二天的活仔猪(必须是刚感染病毒并发病的仔猪),最好出现腹泻之前有呕吐症状的仔猪,另外仔猪腹泻的同时最好母猪也有腹泻。母猪为伪狂犬野毒和蓝耳病毒双阴性。如果返饲不当,容易导致PRRSV的暴发。
4.3病料的扩增
用含有腹泻病毒的病料进行人工感染,让刚出生未吃初乳的仔猪发病。用于发病实验的母猪需要PRRSV阴性,伪狂犬野毒抗体阴性。
4.4病料的选取和处理
患病仔猪放血后需用清水冲洗,将体表的粪便等污物冲洗干净。然后用手术刀小心剖开腹部皮肤,勿将肠管割破。剖开腹部后,取充盈变薄的肠管。顺十二指肠向下,当找到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大致交界处时用缝线结扎此处;之后找到回盲交界处也用缝线结扎。用手术剪剪下两个结扎点之间的小肠段部分,连同小肠内容物一起置入塑料杯中;若整个肠道充盈变薄,可一并采用。采好小肠要马上放低温保存(4℃以下均可以)。当采集足够的小肠组织后,用干净无污染的手术剪将其剪成碎状小块。捣碎前每克组织添加鲜牛奶毫升(温度低于10℃以下)。捣碎后每克上述混合物添加80%阿莫西林2克,然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0分钟,用干洁的毫升生理盐水瓶封装,密封瓶口,如需保存,需急冻,零下20℃保存。
4.5使用方法
4.5.1返饲
病料稀释:用4℃~10℃鲜奶或生理盐水稀释,每瓶加毫升进行稀释,每20毫升稀释物中含病料2克。产前21天之内的母猪一次转入产房或其他闲置房间,产房内母猪不得饲喂。除产房母猪外的所有母猪一次性投喂,包括后备母猪。一定要专人监督,将足量病料放饲料上,确保让每头母猪吃完,保证吃到足量的病料,料槽内的水一定放干净,以免槽内的水影响母猪采食病料。返饲后每天观察并记录猪群有无出现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等症状。每次使用后的空瓶及用剩的疫苗要瓶盖打开的情况下及时投入现配的5%烧碱溶液中销毁。疫苗的制作、饲喂、无公害化处理都应由专人操作,每次操作完毕后立即更换工作服及胶鞋置入消毒房清洗消毒,当天不得再进入生产线。
4.5.2返饲效果的评估
一般以返饲后3~5天,未发病猪只返饲后出现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等症状为返饲成功的标志。返饲的效果可能会因种猪群流行性腹泻疫苗免疫的情况有所不同,若近期免疫过相关疫苗出现上述症状的返饲猪群达到50%以上,则可以认为返饲成功;如果种猪群没有免疫过相应疫苗,则以80%以上出现症状视为有效,否则要进行第二次返饲。
4.6注意事项
投喂后十二天内其他环节人员不得进入配怀舍(含后备母猪舍),配怀舍人员也不能进入其他生产环节。投喂后十二天内配怀舍母猪不能进产房,但产房母猪随时可以进配怀舍;投喂后2~5天母猪会出现减料、呕吐、下痢等病状,上述病猪要达到50%以上说明这次返饲成功,若达不到发病率,应对没有发病的猪重喂一次;投喂后2天内配怀舍不作消毒,发病猪前2天可不作治疗;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少量母猪流产,尤其是配种后一个月的母猪,所以切勿盲目加大剂量;本病毒怕热,整个过程尽可能在低温下操作,以免病料中病毒失活,导致返饲失败。
5母猪返饲无效的原因分析
5.1病料选择不合理
有些猪场返饲用的病料不是仔猪的肠道组织,而是仔猪粪便,另外有可能病料本身不含流行性腹泻病毒。仔猪在感染PEDV时,PEDV在仔猪空肠中后段、回肠、盲肠黏膜绒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并破坏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在这些肠道组织内含毒量最高。
5.2饲喂的抗原量不足
肠道组织在发病的不同时间段病原含量不同,仔猪在发病17~19小时肠道病原含量最高,此时肠道组织充盈、变薄;发病时间太长、尤其是有些小猪脱水快死亡或是已经死亡,其肠道组织病变不明显其病原含量低。相同单位质量的病料在发病高峰期和疾病转归期病原含量要相差~倍,如果采集病死猪或是病变不典型的病料,得返饲多次才能达到目的需要,因此有些猪场每周返饲3次,连续3周都不见效,这很可能与病料抗原含量有关。用抗原含量不足的病料返饲给母猪,母猪不能充分接触到病原,就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从而导致返饲失败。
5.3抗原失活
加工后没有立即饲喂,有些病原脱离动物后会很快死亡,其抗原性发生改变而削弱了返饲效果。PEDV对光照和温度都不稳定,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光很敏感,在含有感染滴度的肠道排泄物中的病毒,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后全部被灭活。虽然灭活对病毒的抗原性不一定有影响,但由于病毒被灭活就不能在体内增殖,因而总的抗原量就会减少。因此,病料的处理和使用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最好在1小时内完成,如果短时间内完不成返饲,需要将病料放在装有冰袋的泡沫箱内低温保存,长时间保存病料一定要在零下20℃。
5.4返饲对象不合适
至少要选择产前3周的母猪进行返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试验感染后2~6天内可经粪拭子检出抗原,其中接种后4~5天为排毒高峰,排毒可以持续63~67天,母猪在产房排毒也就越少,此时小猪通过初乳获得免疫力可以抵抗病毒的进攻,国内一些资料建议在怀孕母猪分娩前两周或是对所有母猪返饲的做法效果不佳,可能与母猪距分娩时间较近,不能产生充足的抗体,母猪在产房大量排毒有关。
5.5返饲时机不当
每次在疾病暴发时进行返饲,会造成大规模的损失,并且PEDV一旦感染,在猪群中很难清除,在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低、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病,因此可以考虑在每年夏季将病料复状给母猪饲喂,主动给母猪接触病原。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料保存,满足一次性同时返饲所有种猪(包括后备猪),以迅速扩散感染并同期产生免疫力。在腹泻很严重的猪场,可以把发病后1~2天的仔猪收集肠道,冷藏备用。在夏天制成返饲用的病料给母猪返饲。返饲具有快速、简单和低成本的特点,但由于猪场一般很少对病原做分离鉴定,因而病料中所含病原的性质和含量都不确定,则返饲效果有时难以保障。在仔猪腹泻暴发的猪场一般是母猪先有不食、腹泻等问题,如果母猪没问题只是仔猪拉稀,可能是其他原因的腹泻,最好采集病料做病原鉴定,然后及时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
6PED的综合防控
6.1急性发病猪群的处理
首先对3~7日龄以内患病仔猪扑杀取病料,7~14日龄患病猪进行隔离,对其猪舍进行严格消毒,床面用拖把蘸消毒液消毒,加强对病猪的照顾,14日龄以上可以早期断奶;同时,对其他猪只做好监督工作。如果怀孕母猪尚未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即将出生仔猪的损失。如果母猪将在3周后产仔,对这些母猪实施返饲,这样它们在产仔期可获得免疫力;如果母猪在3周内产仔,尽可能提供设施和加强管理使它们至少在产仔后2周内不被TGEV、PEDV、PoRV感染。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需给仔猪提供温暖(26℃以上)、干燥、无贼风环境,并在近处给予营养液或牛奶。在控制TGEV、PEDV、PoRV的同时,必须注意潜在危害,包括其他病原侵入怀孕母猪或整个猪群;易感猪远离病原,防止敏感猪接触病原,在腹泻流行期间最好选用闲置猪舍做临时产房或将健康猪隔离到经过消毒、干燥、空舍14天以上的猪舍,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热水冲洗产房,熏蒸消毒效果最好。较少使用发过病的产房和哺育房,可更好地降低初生小猪感染的风险;推迟母猪上产床待产的时间,产前2天进产房,以确保母猪上产床后尽快开产,降低母猪在产房待产期间感染PED病原并通过母乳传染给初生仔猪的风险。
6.2发病仔猪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病毒性腹泻的药物,7日龄以上仔猪在病毒性腹泻发生后,为避免患猪脱水过多而发生自体酸中毒导致死亡,可以采取对症疗法,降低死亡。腹腔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食盐水溶液及5%碳酸氢钠水溶液(每天3~4次),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供猪只自饮或灌服。为预防细菌的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蒽诺沙星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早期运用微生态制剂会有更好的效果。
6.3病毒性腹泻感染猪场
可采取对怀孕期血清学阳性母猪,在怀孕晚期或刚产仔后肌肉注射或后海穴注射弱毒疫苗以加强免疫,这样可提高母乳中的抗体水平,为哺乳仔猪提供更长期的被动免疫。尽管这种程序可能只推迟已感染猪的发病,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也可以保存病料,在每年的夏季腹泻尚未大规模暴发时进行返饲,提前预防腹泻的发生。
6.4仔猪被动免疫的获得
对于母猪群免疫状态好的猪场,一定要让初生仔猪尽早采食初乳,获得针对病毒性腹泻的特异性免疫。仔猪出生并擦干身上的黏液后,直接放在产床两侧悬挂保温灯下吃初乳,保证仔猪尽可能多母源抗体。其他断尾、阉割等工作,推迟至仔猪10日龄以后才进行(当哺乳仔猪受到PED威胁时,剪牙、断尾处置应放到断奶后,并且这些也不是必须要做的。)
通过以上措施在返饲3周后没有新的腹泻病例出现,本次腹泻从开始到疾病结束大约经历了25天时间,由于采取合理的返饲方法和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新生仔猪在采取措施1周后,两个场的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给两个场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经济损失。
总之,PED一旦发生,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有可能在部分猪场每年或间隔几年周期性暴发。往年已经成功控制好PED的猪场,今年或今后几年PED还有可能再暴发腹泻。因此,对于PED,不但要考虑在疫情暴发期间如何快速有效地控制疫病流行,在疫情未暴发之前也要做到有备无患。对于PED的综合防制可以归之为3个关键环节:(1)母猪的抗体水平,为仔猪提供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免疫保护。(2)加强对哺乳仔猪周围环境的消毒,避免仔猪在健全的母源抗体免疫保护体系建立之前接触到野毒病原。(3)创造条件让初生仔猪尽早吮吸初乳,快速建立起母源抗体对仔猪的免疫保护体系。
文章来源于“规模养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