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既是冬至又是进入三九第一天,可别忘了

今天是冬至又是进九第一天,“三九天”是一年之中阴寒之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天寒地冻,阴盛阳衰,容易出现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等疾病问题,养生宜大补阳气以驱寒。抓住“三九灸”能温和阳益气,驱寒除湿,活血通经止痛,健脾益肺等。

三九灸是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外敷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每年冬天三九天时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中医有种说法“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月打虎”,因此应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补药的服用注意的事项较多,而艾灸则是最天然的绿色进补方法。

为什么选择“三九天”艾灸

《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三九灸是根据“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两者治疗机制和方法大致相同,只是时间上的差异。

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寒冬季节是关节退行性病变、颈肩腰腿痛、哮喘、、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亚健康等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每年冬天三九天时进行“三九灸”能温阳益气、健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效果是平时的3-5倍,所以说“三九灸一冬,来年无病痛”。

它的治疗原理: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能、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通过中药外敷、草本艾香在特定经络、穴位上施灸,达到养生保健、祛疼痛的目的,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理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三九灸适宜治疗的疾病1

1.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2.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寒、胃胀气、胃痛、厌食、消化不良、便秘。

3.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4.亚健康:

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调节亚健康状态。

5、生殖系统疾病:

宫寒痛经、月经不调、乳房疼痛、经期综合症等各种妇科疾病。

应艾灸的穴位1

年1月8日——年1月16日

一九灸(年12月21日——年12月29日)

风门、肺俞、定喘穴位

二九灸(年12月30日——年1月7日)

大椎、厥阴俞、脾俞穴位

三九灸(年1月8日——年1月16日)

大杼、膏肓、肾俞穴位

加强灸(年1月17日——年1月25日)

肺俞、定喘、膏肓穴位

为什么灸这三个穴位1

其它2个穴位大家应该熟悉了,这个“大杼穴”还是很陌生的,没错,这个字读“zhù”,大家要和大椎穴区分开来。

大杼穴是“膀胱经”和“小肠经”的交会穴;具有:强筋骨,清邪热;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到了末九,我们要将我们身体长期积累在“膏肓“的病邪排除。因此取穴位”肾俞“”膏肓“。

有一个成语叫”病入膏肓“,是指病邪到了膏肓,就没救了。因此现在就是把聚集在“膏肓穴”的病邪排排!

在中医里还有一句话:末九通关节;实际上在冬季不仅仅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同样也是风湿骨病的高发季,那么在冬季防寒护骨养骨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取穴位“大杼”“肾俞”;记住哦,肾也主骨。因此这3个穴位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固肺键骨排病邪的作用!

三九时节“躲”为上

冬藏要藏阳气!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要学会“躲”才能养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1躲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2躲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所以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3躲大汗

中医认为







































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yf/1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