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轮状病毒腹泻时如何护理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初期,孩子以发热和呕吐为主。呕吐期间,进食液体比较困难。这时,家长应该尽可能保持孩子处于安静状态,以减少呕吐次数。同时,诱导排便也是制止呕吐的有效方法,早些排出胃肠内的毒素,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恢复。
另外,轮状病毒感染期间,由于急性胃肠损伤,造成婴幼儿进食受限。首先保证液体(口服或静脉输液)入量,再有就是营养支持。肠炎期间,小肠黏膜上乳糖酶受到不同程度损伤造成对乳糖消化不良,出现乳糖不耐受腹泻。为此,除了适当保持母乳外,应选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粉提供营养。
轮状病毒胃肠炎的自然病程在5~7天。有些婴儿腹泻时间长,应考虑是后期的乳糖不耐受所致。而且,轮状病毒感染后2~4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问题。建议配方奶婴儿换用无乳糖配方粉,母乳喂养儿一般不需特别 轮状病毒腹泻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护理注意:
1.提供充足水分;
2.适当添加电解质和糖,口服补液盐最好;
3.服用益生菌;
4.配方粉喂养时换用无乳糖配方粉,母乳喂养时可加用乳糖酶。
轮状病毒感染要用抗生素吗
有些家长一听孩子是秋季腹泻或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立刻给孩子用抗生素。但实际上,轮状病毒胃肠炎是典型病毒感染,理论上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轮状病毒可侵犯小肠黏膜,造成黏膜损伤。所以,大便常规检查除可查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外,有可能会发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不要因大便中发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就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轮状病毒感染基础上又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使病程延长。
我曾接诊过一名11月龄的女婴,前一天开始不舒服,半夜发热,第二天早晨开始呕吐,至傍晚共呕吐8次。此间,家长给孩子服用了头孢克肟和中药。大便检查显示为轮状病毒胃肠炎。当问及家长为何选用抗生素时,家长的回答非常简单:“为了消炎。”这位家长的想法和做法非常具有代表性,但抗生素只针对细菌或一些特殊微生物感染,绝对不能杀灭病毒。
大量、频繁的抗生素应用会导致孩子肠道内正常菌群破坏增多,肠道屏障完整性受到损害。亲爱的家长,别太爱抗生素了!
什么是轮状病毒
有一种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婴幼儿被它侵犯后初期出现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很快就会引起呕吐和急性腹泻,常常会导致脱水。因为这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外形貌似车轮,所以称之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可以侵犯任何年龄的人群,常常影响6岁以下儿童,1岁以下幼儿为高危人群。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急性水样便为特征,因此特别容易引起脱水。轮状病毒腹泻早期应及时补充含有一定电解质的液体,比如口服补液盐;后期,因乳糖不耐受现象,可坚持母乳+乳糖酶或选用不含乳糖配方粉。益生菌也有一定缩短病程的作用。
遇到孩子腹泻,可以留取大便标本进行直接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而且检测方法准确性较高。由于轮状病毒又分为好几型,理论上可以多次感染轮状病毒,但实际上很少有婴幼儿能患两次以上。
孩子腹泻时家长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家长必须 1.腹泻前有无不适表现、是否有呕吐;
2.腹泻次数和颜色、性状;
3.排尿量和间隔时间,特别是就诊前最后一次排尿时间;
4.预防脱水可少量多次饮淡糖盐水,若4小时内没有排尿,医院输液;
5.体温超过38.5℃时服用退烧药;
6.留取大便标本置于小瓶、小盒或保鲜膜内,排便后2医院检测,检查项目除了大便常规,还要有轮状病毒抗原,根据情况还应做大便细菌培养。
不仅是腹泻,如果孩子排便出现异常,比如稀水样、大便带黏液或血等情况,家长都需要将大便中最可疑的部分取出置于小塑料瓶内或保鲜膜内,于排便后2医院检查。检查项目应该包括大便常规(大便性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细菌数量等)加上大便潜血、轮状病毒抗原等。
孩子腹泻要立即止泻吗
腹泻是感染性因素或非感染性因素对肠黏膜刺激引起的吸收减少和/或分泌增多的现象。它是肠道排泄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通过腹泻可以排除病菌等有害物。所以,腹泻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治疗腹泻应重点解决原因,而不是单纯止泻。腹泻时虽然可能因丢失水分过多造成脱水,但仅仅止泻,更容易导致病菌、毒素、代谢物滞留于肠内。如果这些物质被回吸收后,会对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比如细菌性肠炎时,肠道内致病细菌造成肠黏膜损伤,引起脓血便,此时若止泻,肠道内大量细菌和毒素就会留到体内,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毒血症或败血症。
总之,腹泻现象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腹泻虽然排出大量体液及未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造成急性脱水和营养不良,但同时也排出了病菌及产生的相应毒素。腹泻时,在不刻意止泻的前提下,要注意预防和纠正脱水,并及时补充营养,以及针对腹泻原因适当用药,立即止泻并非明智举措。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腹泻是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排出原始未消化食物成分,体内大量液体由身体内转移到肠道中,出现水样便,肠道活跃,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加。它和发热、咳嗽一样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
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黏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并不多;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容易出现脱水。
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食源性因素。消化不良,会表现为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不伴发热,偶有呕吐。过敏性腹泻,在进食一定食物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会有反复,与进食明显相关。气候原因,往往与变天、换环境等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大便检查往往正常,调整饮食或改变环境即可纠正。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黏膜都会受到损伤,非感染性因素损伤相对较轻,但大便检查也可能发现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若白细胞小于10~15个/高倍视野,不能确定为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时,大便检测除了较多白细胞外,还有红细胞。若以红细胞为主,很可能与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家长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止泻药!
推荐阅读:崔神讲座快讯——“说出你要求”育儿答疑大征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