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病毒性肠炎又称貂细小病毒肠炎,是由细小病毒引起貂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病的主要特征是剧烈腹泻、下痢,以胃肠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主,可造成水貂大量死亡,导致严重经济损失,是严重危害水貂饲养业的一种传染病。
水貂细小病毒分类上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为单股DNA病毒。
病毒可以在猫和水貂肾、脾、心细胞培养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被感染的细胞核内有包涵体。本病毒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被认为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一个变种。病毒能在4'CpH6一6.8条件下凝集猴和猪的红细胞,故可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诊断本病。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寒冷的季节,带病毒的粪便在土壤中可保持毒力1年以上。病毒对乙醚、氯仿、石炭酸和胰蛋白酶有抵抗力,56C30分钟不被灭活。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貂均有易感性,仔貂和幼貂发病率、致死率更高,猫科和融科的多种动物都可感染。貂群一旦遭受感染,会呈地方性、周期性流行。病貂和带毒貂是主要传染源,患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猫也可使貂发生肠炎。病毒经带毒动物的粪、尿、唾液排出,污染环境、饲料和饮水,或经鸟、鼠、蝇、吸血昆虫等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康复貂可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力,但长期带毒。
I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4-9天,少数可达11天或更长。病貂不愿活动,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欲显著增加,有的呕吐。粪便由软变稀,排粪频繁、量少,其中混有由脱落的肠粘膜、纤维蛋白及粘液形成的冻胶样的粘液管,继而粪便转为混有粘
液、粘膜的水样物,或排血便,或呈煤焦油状。此时,病貂极度消瘦、虚弱,并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的表现,以至昏迷而死亡。期间体温可达40-40.5C,白细胞总数减少,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病程一般4一5天,有的可长达14天。幼龄貂多以死亡告终,耐过急性期的可逐渐康复而长期带毒。
病理变化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胃肠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和坏死性炎症。胃内空虚,胃壁极薄,胃粘膜特别是幽门部粘膜充血、出血,并有绿豆大的溃疡灶。肠内容物量少,混有血液、粘液、粘膜上皮和纤维蛋白,或全呈暗红色血样物,或为黄绿色水样物;肠粘膜充血、出血,并有纤维素样坏死灶;浆膜血管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肝脏肿大、质脆;胆囊极度充血。脾脏肿大,或有出血性坏死灶。
平时要加强对貉群的饲养管理,坚持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定期消毒,引进种貂要隔离检疫。定期进行预防注射,水貂病毒性肠炎灭活疫苗,每年5一6月份每只貂皮下注射1毫升;9-10月份对母貂、种貂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半年。
对污染貂群主要是加强检疫,淘汰阳性貂及可疑貂。每年在仔貂断乳分窝时进行预防接种,连续进行3年,直到无病貂,方可为安全貂群,输出种貂。发生疫情时,要隔离或淘汰病貂,用0.5%过氧乙酸或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彻底消毒,假定健康貂以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