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孕妈进入孕期以后,被贫血所困扰,可能会接触到一个陌生的词汇:溶血。
那么“溶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溶血性贫血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先来说清楚溶血,溶血是由于红细胞破裂而引起血红蛋白逸出的溶解现象,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刺激引起。
而溶血性贫血则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然有溶血,但不至于出现贫血,只能称为溶血性疾患,或溶血性状态。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
那么为什么会引发溶血呢?
溶血性贫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的原因可概括分为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前者多为遗传性溶血,后者引起获得性溶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包括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获得性红细胞膜锚链膜蛋白异常)、红细胞酶缺陷(如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珠蛋白异常(如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
包括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比如新生儿溶血症就是免疫因素所致;被某些毒蛇咬伤则是非免疫性因素。
那么如何来判断溶血现象呢?
虽然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肝功能,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或
出现以上症状,怎么来应对?
三个字:去医院。溶血是一种很典型的症状,无论表现是否轻微,医院确诊,及时控制病情,且不敢贻误病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