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身先养生治病于未病
国医大师倾力助阵权威科学的养生平台!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联合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浙江新闻频道共同推出
《养生大国医》,双平台多频次播出。大师级阵容强势亮相,为您“把脉”!
《养生大国医》每周一到五常规,周六精编版。
新闻频道首播:晚17:30-18:00
教育科技首播:当晚10:30-11:00
周六精编版:17:30-18:00.
大国医说:咳嗽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多由风、寒、燥、热等邪侵入肺部所致,痰多稀薄、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者,属风寒,治疗宜疏风、散热、宣肺;燥邪犯肺,则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苔薄黄,治疗宜清肺润燥为主。
内伤多由痰湿、肝火及肺虚所致,痰湿兼痰多白粘、胸闷、苔腻、脉滑、治疗宜健脾、燥湿、化痰;肝火犯肺可见气逆作咳、面红、胁痛、脉弦数,治疗宜清肺、平肝、降火、肺虚如咳嗽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消瘦、内热、升火为阴虚,治疗宜滋阴、清火、润肺,如咳嗽无力、气短神倦、言语音低等为气虚,治疗宜益气、培脾、补肺为主。
本期专家王真擅长呼吸系统疑难病、危重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内镜下的诊断;内镜下的各种治疗。
1肉生痰中医所说的痰则内涵更广。从性质上讲,中医将痰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之痰看得见,摸得着,能听见声。除了老百姓熟知的能咳出的痰,能用手摸到的甲状腺结节、脂肪瘤,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中辘辘作响的“痰饮”也是有形的痰。无形之痰则潜伏在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痰的存在。
望。主要是望形体、望舌苔。中医讲“肥人多痰湿”,就是指肥胖的人体内多有“无形之痰”。脂肪具有“痰”的污浊、黏滞、稠厚的特性,由体内水湿中的污浊部分凝聚而成。皮肤油腻、身材肥胖,是痰浊内阻的表现。舌苔厚腻,是水湿污浊最直观的表现。
闻。主要是闻气味。体内痰湿严重的人,一般体味较大,口气也较重。
问。过多的痰饮水湿沉积在体内,就像一块浸满了水的海绵,这样的人常常觉得身体沉重乏力、倦怠迟缓。追问病史,很多还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问题。
切。切肌肤、搭脉象。痰湿的人皮肤表面常可摸到肿块,如脂肪瘤、腱鞘囊肿、甲状腺结节、肿大的淋巴结等,摸上去手感柔韧,这都是痰的表现。脉象上以滑脉居多,有如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一般。
生痰食物:
1.肉/牛奶/鸡蛋/等易生痰。大鱼大肉肥甘厚味,最容易生痰生湿。
2.甜腻、油腻食物也容易生痰生湿。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但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因此是“生痰之源”。简单地讲,如果脾的功能发生异常,人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异常堆积,就会产生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又会成为致病因素,流窜到哪里就在哪里捣乱:在头部,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神志不清;到了口,就会口中黏腻发甜;停在咽喉,就会导致喉咙如有异物一般;在肌肤,则体形肥胖、多汗且黏;停在胸膈,就会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积聚在腹部,就能看到肥满松软的肚皮;到了关节,就会出现关节沉重、僵硬、肢体肿胀。“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就是这个道理。
痰湿体质的人饮食要清淡,少油少盐,少冰少糖,进食速度和食量也要节制;适当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海带、冬瓜、白萝卜、扁豆、洋葱、薏苡仁、红小豆、紫菜、白果等。
2咳嗽该如何辨别痰由脾生,藏在肺里,从肺里咳出。
有痰的话要尽量咳出来,对身体健康有益。
医生推荐:化痰食物
1.水梨:性寒,润肺、消痰、止咳、降火。
2.白萝卜:性寒,顺气、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3.百合:性微寒,润肺、止咳。
4.荸荠:性寒滑,清热、化痰、益气、开胃、消食。
5.白木耳:性平,化痰、止咳。
6.杏仁:性温,润肺、止咳、化痰。杏仁有微毒,不宜久服。
7.白果(银杏):性温,温肺、益气、镇咳、祛痰。白果多吃易中毒,儿童不宜吃。
8.橘皮(陈皮):性温,理气、燥湿、化痰、止咳、健胃。
9.海哲皮(去盐):性温,软坚、化痰。
10.麦芽糖:性甘温,润肺、止咳。
号外号外
小伙伴们期盼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