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常靠富养71万人研究发现,坚持这8

老话说,一种米养百种人。退休后,每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的进步,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有的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大胆去尝试以前没接触过的新事物。

有些人觉得自己生命所剩不多了,要尽情的去享受,珍惜人生中最后一段黄金岁月。

有的人,忙于家庭事务,带娃、送娃上学,每天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人,不愁吃喝,每天过得悠哉悠哉,不是出门遛弯,就是跳舞,生活过得一样轻松自在。

尤其是过了60岁以后的人,希望子孙环绕膝下,希望晚年生活能更幸福,希望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不为子女增加负担,更希望晚年生活能更有质量。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希望寿命变得更长,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将达到78.岁。

其实归根结底,真正高级的活法,一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戒掉不良的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积累福气。

“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两坎是指哪两年?

第一坎,熬过了60岁,人生进入了“无事一身轻”的黄金岁月。

为什么是60岁呢?因为实际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到了60岁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进入老年生活。

60岁之前,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真正的退休,我们还要操心子女的学习、工作,尤其是40岁~50岁还要面临着中年危机,裁员和失业危机,真的很难熬。

过了60岁后,基本上大部分人都退休了,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了职场上的烦恼和纠纷,不管退休金有多少,总之可以开始享受清闲的生活了。

60岁后,子女也长大了,甚至都已经成家立业了,我们也总算把子女抚养成人了,可以放心的让子女自己去发展了。我们主要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好,就可以了。

这段时间,我们体力还可以,毕竟也不会太老,依然可以到处去旅游,享受各地的美食和风土人情。还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适合各种老年人的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等。

第二坎:熬过了7岁,接下来就是享受福报的阶段了。

为什么是7岁呢,这里面是有一定渊源的。据记载,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孔子就是72周岁去世的,虚岁7岁。

孔子对够人的影响力是具备跨时代的意义的,所以这个岁数是可以参照的。

60岁~7岁这个阶段,是老年的初期,也是老年的黄金岁月,但是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身体衰老的很快。

以前的一些小病小痛,到了70岁左右,很难恢复的那么快了。甚至一个很小的感冒,都要躺半个月才能恢复。身体的健康状况每天都在下降,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得不服老。

所以熬过了7岁后,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健壮的,接下来的岁月也就是享受福报的阶段了。

总的来说,这句老话只能作为参考,60岁和7岁时人生的两大坎,有一定的道理,也是给老年人的警示作用。

50岁后迈入“养寿期”

50-60岁是生命高危期,也是人生健康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养寿期。

虽然说按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以及人们的身体素质,60岁确实算不上老,这也是这个年龄层的大多数人觉得把自己列入老年不服气的原因。但是从身体变化来看,50岁到60岁真是一道寿命的坎,如果跨过去就会长寿。

因此,大家在50-60岁期间,就更要注重下面这些方面的保养和预防了。

人一旦过了50岁,首先衰老的部位是自身的血管。年轻的时候身体倍棒,没有养生保健的意识,天天大鱼大肉,胡吃海喝,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到了50岁,血管就会开始容易堵塞,血管不畅通,患病风险就会加大,就难获得长寿。

所以要想能够长寿,到了50岁就要开始注意了,如果爱抽烟的人,一定要戒烟,戒了烟后,血管出问题的几率会显著降低,此时戒烟,你的寿命可能会延长二十年。

除了血管出问题以外,血糖代谢也容易出现紊乱。因此,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一定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口味要清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控制好体重,避免肥胖。

其次,50岁的心肺功能也会衰退,人们的呼吸会变得不如年轻时顺畅,这也成了影响寿命的一个因素。

想要消除这方面对长寿的影响,就先从自家厨房开始预防。每天做饭时,要小心油烟,不要等锅都冒烟了才放菜,这样产生出来大量的油烟含有有毒物质,会影响到心肺的健康。

可能有人会说,我经常这样炒菜,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啊,这是有个累积的过程,时间久了,副作用就显现了,就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

三是,上了年纪后,不但要注意三高的出现,还得注意第四高,尿酸高的出现,此时人体代谢速度下降,排尿次数和尿量会小于年轻时候,所以要少喝酒,少吃海鲜,多忌口,避免因尿酸升高引发痛风发作。

人过六十算老人,不过这是社会学上的界定,只是方便社会管理,生理学上可能还不到老的状态,我们并不必为了自己的年龄到了这个界定而懊恼,关键是积极努力地去做预防,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

这两个养生误区,别再做了!

一、不要热衷于吃补药养生

近年来,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等高档滋补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也受到很多养生爱好者的追捧。

但专家表示,一方面,像肥胖、三高、心血管等疾病,本就与平时的饮食滋腻密不可分,因而这些人群其实并不需要滋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虚不受补,服用滋腻的补品,不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胃肠负担。

建议:对于普通人来说,均衡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另外,若是要进补首选那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花生、黄芪等,而且一定要辨清体质,最好吃前询问药师。

二、不要热衷于运动养生

朋友圈推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bl/25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