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猪病毒性腹泻猪胃流轮的综合防治

白癜风治疗专家 http://pf.39.net/bdfyy/
“在冬春季,各地猪场常见猪病毒性腹泻(俗称:冬季腹泻或猪胃流轮)主要由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PED)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该病以呕吐、腹泻、脱水为主要症状。是冬春季节猪群通常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且这三种疾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上十分相似,基本都具有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流行范围广以及各年龄猪只均可感染的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尤其对仔猪群造成的死亡率极高,如果说“能给自繁自养猪场带来灭顶之灾”恐怕也不为过。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极其严重经济损失,同样也困扰着世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猪讯网作者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也积累和学习了若干经验与业内分享,希望能给养猪业及猪场技术员或基层兽医工作者对于该病防治有所帮助。

一、病原特性:

1、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腹泻(PED)均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呈多形的球形,直径在60~nm;低温下可以长期存活,粪便中的病毒在20℃干燥、腐败状况下10天内死亡,在37℃4天全部死亡。临床防控的重点在于:该病原在低温环境长期存活,高温环境存活时间短!通过提高猪场饲养管理水平,猪舍内环境温度提升工作很有必要性,特别是产房和保育阶段的猪舍是重中之重!病原对光很敏感,可被常用消毒防腐剂如:氢氧化钠(俗称:火碱)、含氯或碘的消毒剂、季胺盐类化合物等灭活。

2、轮状病毒(RV)病是属人畜共患病范畴,该病毒呈车轮状外观,直径在70nm左右。轮状病毒在环境中相当稳定,对温度、pH、化学物质和常用消毒剂有耐受性。在pH3~9时(酸碱环境)都稳定,粪便中的轮状病毒在60℃时可耐受30分钟,在18℃~20℃时可耐受7~9个月,该病原相对较为顽固,临床防控的重点只能放在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和对猪群疫苗免疫上。

二、发病机制

根据业内专家及科研人员的大量试验研究数据表明:人工发病试验,猪口服PEDV和TGEV后,潜伏期一般为20小时至3天。在实验室,新生仔猪最早有接种8小时后就开始发病的,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在16~30小时达到最大量。对哺乳仔猪而言,就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肠内产生高渗,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进而导致腹泻和脱水,酸中毒而死亡。如新生仔猪接种轮状病毒后,也产生上述的情况,但14日龄以上的猪人工攻毒一般不会发病。

猪讯网提示:“由于病毒的入侵,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小肠上皮细胞变性、绒毛脱落,导致小肠内酶活性明显下降,扰乱了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引起急性吸收不良。”这些研究结论数据对该病临床治疗意义极其重大,如何修复和加强或提升猪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功能是促进病后猪群能够痊愈之重点!

三、流行爆发

1、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都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11月-下年4月期间。特别在春节前后是该病爆发的高峰期(大家可以想一下,该病一爆发,有多少猪场管理者都过不好年,为之焦虑!)。

2、猪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及带毒猪的消化道以及和被污染的环境中(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经消化道途径使易感猪感染。因病猪及带毒猪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加之病毒对外界环境有顽强的抵抗力,可严重污染环境,并在猪场长期扎根。在流行地区,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

四、临床症状

1、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

在致病原上它们是不相同的,但临床上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却很难区别,只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还要严重一些。发病开始时厌食,以后腹泻,并且以水样的喷射状腹泻为特征,猪舍四周墙上和地面沾满了水粪,有一股特别的臭味。体温一般不升高。大猪一般7~10天自行康复,但抵抗力弱、有并发症的时会死亡,新生仔猪由于严重脱水,加上母猪发病时奶水减少甚至无奶时,死亡率可高达%。10日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总的规律是猪只的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乳猪除腹泻外,往往呕吐,特别在吃奶后很快出现。有的母猪流产,有时流产率达25%。

2、猪轮状病毒病

是仔猪的一种疾病,在自然情况下,7日龄以下的新生仔猪很少发生,一般发生在13~39日龄的仔猪,平均20日龄,初产母猪产的仔猪较易感染病毒。潜伏期12~24小时,开始出现厌食、不安、偶尔有呕吐。严重的在1~4小时后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到白色,含絮状物。腹泻可持续3~5天,在腹泻2~5天后可能有死亡。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降低,14日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中大猪和母猪多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六、解剖与诊断

解剖这三种病毒性腹泻的病猪,病变常局限在胃肠道。吃奶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内充满黄色液体,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

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见到绒毛萎缩,肠淋巴结水肿,其他脏器看不到病变。但TGE可能在肺部有炎性反应。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季节。厌食、水泻、呕吐。所有猪发病,大猪一般不死,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变主要在肠道,传播迅速,抗菌药物治疗不理想(排除仔猪球虫病时)等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病毒性疾病。7日龄以下不发病在13~39日龄发病的仔猪一般为轮状病毒病,7日龄以内发病死亡的往往是TGE或PED。

据业内专家及研究人员总结的诊断方法:

1、粪便酸性:细菌腹泻的粪便一般为碱性,病毒腹泻的粪便基本呈酸性(pH试纸测)。

2、实验室诊断:送检发病未死乳猪(或其小肠),到化验诊断(有技术能力或资质)的实验室,其中用荧光抗体诊断技术可在2小时内可给出诊断结果。

六、综合防制

猪讯网建议:应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实施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全面的疫病防疫、消毒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1、猪场应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冬季要相应提高饲料配方中玉米(能量饲料)的比重,对猪群在低温环境生长更有利;防范贼风,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在中午气温稍高时,兼顾通风换气,实践证明提高猪舍温度对降低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有效,通风换气对降低猪呼吸道感染情况;改善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不留死角圈,粪尿及垃圾要天天清除,消毒剂可配制或选用2%氢氧化钠、生石灰粉(5%~10%石灰乳)、季胺盐类,能相对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减少致病原微生物二次污染或传播的机会。

2、因国内外对病毒病的治疗暂无特效方法,推荐疫苗防疫为主,对猪群采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俗称猪胃流轮三联苗)”进行防疫,具有“打一防三”、省时省力、降低工作量、减少猪群应激次数;具体用法用量可在兽医师指导下使用。据相关试验数据表明,免疫母猪后其仔猪的被动保护率在95%以上,肉猪的主动免疫保护率在90%左右;大规模生产试用,免疫母猪后其仔猪的被动保护率在85%~95%,肉猪的主动免疫保护率在70%~90%。

3、对发病猪场为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的衰竭,降低死亡率和促进康复,可采取对症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猪场经济损失,这也是必要的。

3.1发病初期猪群:有条件猪场用猪白细胞介素(或者康复猪血清)肌注。据业内技术人员推荐分享,也可用鸡新城疫Ⅰ系苗(羽份)1瓶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注射5-10毫升,肌肉注射或交巢穴注射,隔日1次,重症连用两次;其治疗原理是把新城疫Ⅰ系苗作诱导剂,诱导猪体自身产生干扰素。

3.2对发病猪群,应适度减少喂料量,配制“口服补液盐”溶液供猪群饮用,以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猪体酸碱平衡,缓解猪体的脱水状态,降低死亡率。猪讯网作者温馨提示:这点也很重要,做好能保命!因为患猪病毒性腹泻时,体液流失很快,大多数仔猪死亡都是因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机体功能衰竭等造成的死亡!

3.3防止继发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一如:乙酰甲喹粉(痢菌净)、喹乙醇粉、硫酸新霉素可溶性粉、硫酸粘杆菌素可溶性粉、恩诺沙星微囊制剂等拌料,进行辅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也有一定帮助,可在兽医师指导下应用。

3.4中药治疗:根据猪群病情和采食量,白头翁散按1~3%的比例添加饲料拌匀饲喂,也可用白头翁散用开水浸泡后饮水,白头翁散药渣拌料方式给药,临床有一定治疗效果。

另外据报道:肉桂10g,板蓝根10g,槐花12g,大青叶10g,赤石脂15g,茛菪子5g,粉碎并混匀。每日1剂,小猪酌减,连服3d,效果显著。

3.5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辅助治疗:如包膜丁酸钠、甜菜碱等对肠粘膜细胞有修复或保护作用,合理添加有利于维护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并对死亡率降低有所益处。

猪讯网

始创于年,是国内首家专注养猪资讯价值传播平台,素有“中国养猪资讯第一网”的美誉!其具“全产业,一站式,精准服”等特性,拥有门户网、期刊、自媒体等“三媒合一”传播渠道与专家服务体系。

猪讯网怀揣着“让天下没有难养的猪”等初心起航,坚持“精准畜牧·专注养猪”的舵向,践行“孺子牛·匠心服务”的理念,坚守“品质猪讯·价值传播”的底线;在前行的道路上,猪讯网将与业界同仁携手:融畜牧、承匠心、不余力的服务养猪产业,为畜牧生态的健康发展助力献策。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报名合作

养猪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发展联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zegx.com/wcyhl/20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