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有人和动物,而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感染为主。人普遍易感,是引起旅行者腹泻和各年龄段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主要病原,但由于病原体不同,有些差异。本章节仅对我国常见的病原体引起的腹泻的流行病学加以论述。
(一)轮状病毒
1.传染源为被感染的人和动物。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腹泻第3~4天粪便中仍排出大量病毒,病后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天。患病婴儿的母亲带病毒率高达70%。
.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易感者只需10个病毒即可感染。也有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常呈水型暴发流行。家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的一种方式。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3.易感人群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最高发病年龄为6~4个月龄.6个月龄以下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较少发病。新生儿和成人也可感染,但成人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症表现。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壮年,以0-40岁人群最多,但成人对其普遍易感。
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30%,其他人群也可感染。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人偶有发病。感染后均可产生抗体,特异性IgG持续时间较长,有无保护性尚未肯定。有再次感染而发病的报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之间缺乏交叉免疫反应。
4.流行特征A组轮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秋冬季为多见,在热带地区无明显季节性。是发达国家住院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B组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中国,以暴发性流行为主,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4~7月份。C组轮状病毒感染多为散发偶有小规模流行。
(二)诺罗病毒
1.传染源主要为隐性感染者和患者,主要是患者。感染后粪便排毒时间短暂病后3~4天内从粪便排出病毒,其传染性持续到症状消失后天。
.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可散发,也可暴发。散发病例为人---人的接触感染。暴发流行常由于食物和水的污染所造成。当易感者接触污染物被感染后很快发病。如供水系统、食物和游泳池污染均可引起暴发流行。每次暴发流行的时间约为1-周。贝壳类生物通过过滤聚集病毒成为特殊的危险因素。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者以成人和大龄儿童多见。感染后患者血清中抗体水平很快上升,通常感染后第3周达高峰,但仅维持到第6周左右即下降。儿童期诺罗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不高,而成人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可达50%-90%。诺罗病毒抗体无明显保护性作用,故本病可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广泛,全年发病,秋、冬季流行较多。常出现暴发流行。诺罗病毒引起的腹泻占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的1/3以上。
(三)肠腺病毒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中可持续排毒10~14天,通常是在腹泻停止前天至停止后5天。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也可传染本病,传染性与有症状者相同。
.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传播为主,部分患者也可能由呼吸道传播而感染。水及食物传播未见报道。
3.易感人群绝大多数患儿在岁以下,患病高峰年龄为6~1个月。成人很少发病。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清楚。儿童期感染后可获得长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以散发和地方性流行为主,暴发流行少见,暴发流行时38%儿童被感染,但约50%无症状。流行可持续7~44天。
我国肠腺病毒腹泻患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感染,居第二位。是院内病毒性腹泻的第二大致病原。
(四)其他病毒引起的腹泻
与腹泻相关的星状病毒、原型嵌杯病毒冠状病毒和小圆形病毒等引起的病例数少,临床报道不多,其致病性也未得到充分肯定,需要新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这些病毒在病毒性腹泻中的作用。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曾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小儿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但占病毒性腹泻患者比例很少。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